在「中華文化節2025」《再現經典──京崑折子戲專場》的演前講座上,主講人鄧宛霞與耿天元兩位老師的闡述,揭示了經典藝術背後的生成邏輯。鄧老師是京崑藝術大師俞振飛先生的弟子,香港首位且唯一榮獲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的表演藝術家。耿老師則是著名的京劇表演與教育家,工文武老生。兩位老師的見解幫助我理解傳統戲曲傳承與創新的關係。
經典的形成是一個演進過程。鄧老師指出,能成為經典,「必然是經過千錘百煉,歷經一代代大師有意或無意的改良。」每個表演程式──從身段到唱腔,是在長期舞台實踐中,為最精準表達情感而凝結出的最優方案。這種動態的篩選與優化過程,是集體技藝的沉澱,其核心在於凝聚了跨越時代的藝人美學追求。
傳承的核心在於處理好「形」與「神」的關係。鄧老師提出的「程式是載體」與耿老師強調的「靈魂附體」,看似兩個面向,實則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創造體系。
「程式是載體」闡明了傳統技藝的本體價值。程式不是束縛,而是歷代藝術家精心打磨的藝術表現體系,是承載角色之魂與劇情之神的舟船。而「靈魂附體」則指明藝術表達的最終層次。演員在掌握純熟技藝後,必須實現從「演行當」到「演人物」的飛躍,讓規範的程式為活的人物角色服務。這兩個概念同等重要,相輔相成:沒有程式的載體,靈魂無所依附;沒有靈魂的注入,程式只是空洞的軀殼。
經典的最終完成,是一個雙向的過程。耿老師指出,「演員的表演只完成了一半,觀眾負責完成另一半。」這一定位準確揭示了劇場藝術的本質── 一種即時性的共創關係。
講座使我深刻認識到,經典是一個活的生命體。它的根脈深植於傳統的程式體系,它的生命力來自藝術家的靈魂注入,它的完整實現依靠與觀眾的共創過程。「程式是載體」與「靈魂附體」這兩個概念的辯證統一,正是傳統藝術能夠歷久彌新的關鍵所在。藝術家是經典的守護者與續寫者;而觀眾則是經典生命歷程中不可或缺的共創者。
經典的永恆價值,在於動態中傳承,不斷在演出過程中得以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