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實習記者王鳳思報道:媒體生態在這十年間不斷轉變,七八十年代是紙媒的黃金歲月,當時資訊並不像今日般流通,市民喜歡看報紙。陳青楓在報業最輝煌的年代入行,見證着香港傳媒的興衰,從他的著作《回望傳媒50年》一書中,可以讓讀者感受到香港傳媒的變遷。
陳青楓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起投身新聞行業,當時十六歲,一做便四十多年。他以傳媒人身份出書令讀者了解局中人的甜酸苦辣,在書中更回顧半個世紀以來報章副刊的變化,分享他在傳媒行業親歷的人與事。作者由搜集資料、圖片到寫作,用了三年時間去寫成《回望傳媒50年》。陳青楓與記者在訪談中表示:「寫書就好像攝影一樣,找到一個最好的鏡頭之後『咔嚓』,將它記錄下來。這本書中有很多值得一看和有價值的照片。」
陳青楓在副刊部門工作四十多年,看到副刊不斷變化,他談及香港報業發展時表示以前的副刊有些文章把文言、方言、語體文(白話文)匯合起來運用,遂稱「三及第」,這種文體是由廣州報章的文風帶過來,香港的報人將一些譯音過來的英語演變成香港的「三及第」,當時副刊小說經常用到「三及第」。而他在書中提及曾嘗試過在《大公報》副刊續寫「三及第」文體小說。
談起副刊轉型,他說:「早年的副刊百花齊放,就好像百科全書一樣,現在的副刊比較生活化來迎合讀者,而報紙慢慢轉型亦是大勢所趨。」
陳青楓曾任職《晶報》、《新晚報》、《香港商報》及商務印書館等。著有《生活中的佛法》、《楊善深的藝術世界》、《書畫人語》及畫冊《空心靈雨》等。現任妙法寺文教發展總監、香港畫家聯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