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蘇州博物館別具中國園林的文化內涵\作者供圖
西方哲人造「烏托邦」,中國古人築「桃花源」,心之嚮往的夢。香港常被戲稱為「石屎森林」、「彈丸之地」,但它也完美詮釋了「中西薈萃」、「傳統與現代並存」的精神。港式飲食是一方面,城市景觀更甚,走在中上環一帶,就像穿越時空,一邊是中銀大廈、滙豐銀行般現代摩天大廈,一邊是百年「大館」的前中區警署建築群,轉角還可能遇到文武廟,讓人驚喜。這猶如繁華鬧市中的精神棲息之地。
前一陣在「惡補」《國家寶藏》,意外地被蘇州博物館圈粉,應該說是被貝聿銘設計的蘇博新館驚艷,一眼就被吸引了,於是決定到蘇州一探。
百歲的貝聿銘在建築史上的成就毋須贅言,「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普立茲克獎得主。香山飯店,北京西北郊的森林野趣世界;中銀大廈,維多利亞港的天際線奪目地標;玻璃金字塔,羅浮宮院內飛來的一顆巨大寶石……
「中國風」一直深受國際社會熱捧,卻鮮有人能解構那些文化符號背後的故事。貝聿銘是其中佼佼者,他的建築美學糅合中西古今文化精神,渾然一體,不流於形式。其封山之作留給了故鄉,蘇州。
在蘇博走着,看着那些令人歡喜的植物和建築,心想走在路上的怎麼是我這種匆匆遊客呢?未見仙風道骨之士,也應是清矍鶴髮的老者,清清爽爽的少年書生。館內處處可見中國園林的風骨,建築的結構、草木的布置、門窗外的景致安排,每個細節皆是匠心之作。博物館的建築環繞在中庭湖泊四周,雋永婉約,讓人回味無窮。園中極富盛名的山石布景,白牆黑瓦格外奪目,既有盆景般的精緻,又得山水相應的意趣,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竟還有些枯山水的禪意。這也是讓貝聿銘最為煞費苦心的。他以「宋四家」之一米芾的一幅山水作品為藍本,「藉以粉壁為紙,以石為繪也」,將巨石劈切成片,通過燃燒,製造出陰影,做出立體的效果,進而調整每一塊石頭的位置,使石片顏色由深入淺、高低錯落地排砌於牆前,形成了一幅別具一格的山水畫。在朦朧的江南煙雨籠罩中,營造出了米芾水墨山水畫的意境。
館內走廊的屋頂有點像蘇州傳統的坡頂,幾乎都是三角或菱形對稱,鏤空設計演變成一種新的幾何效果,使自然光進入活動區域和博物館的展區,地上光影斑駁,頓生恬靜的舒適感。來回穿梭時,通透的玻璃窗層層疊疊,點綴着夏天的藤系植物,望向窗外,看到依依翠竹和中庭花園,使人不由慢下了腳步,享受片刻寧靜。除了建築,蘇州博物館的藏品布置也透出江南之韻,更有一件鎮館之寶──五代秘色蓮花瓷碗,溫潤晶瑩,捩翠融青,細膩的瓷器將中國的傳統審美表現得淋漓盡致。
人生天地,忽如遠行。桃花源記,大美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