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很多人的微信這兩天前所未有的活躍,特別是球迷圈、廣告圈、互聯網圈的朋友,不少人紛紛表示自己被拉進了各類「對罵群」,在裏面或圍觀,或開懟,玩得不亦樂乎。
所謂「對罵群」,是一個微信聊天群組,群名五花八門,比如「廣告甲方乙方對罵群」、「吃榴槤、不吃榴槤對罵群」、「長得高和長得矮對罵群」、「肯德基麥當勞對罵群」,群名即展開對罵的特定主題,群成員可以自選立場,毫無顧忌地在群裏開罵互懟。髒話三字經、問候十八代,在這裏彷彿可以丟下一切的素質和道德,全身心地去捍衛自己支持的,貶低對方喜歡的。
有人考據了「對罵群」的起源。據說是不久前NBA總決賽,騎士和勇士打得如火如荼,各自的球迷因為對球員表現、賽果各執一詞,不知是誰在微信裏發起「騎士勇士球迷對罵群」,一傳十十傳百,大約一周左右,群成員從六十人擴大到二百三十人,又過了一天,倍增至四百九十六人。
起初,群成員用文字對彼此惡言相向,罵得不可開交。隨着人員增加,開始用語音互罵,內容也不再局限於純發泄式的髒話,進化到了冷嘲熱諷的雙關語、段子以及押韻排比句,另類展示中文的博大精深。更有人開始以理服人,數據分析、引經據典,甚至直接Rap Battle。當罵街變成才藝展示,一時間,「對罵群」如同雨後春筍,在微信裏百花齊放。
有趣的是,這些群裏本來關係水深火熱的對手們,在互懟完一輪又一輪後,竟然有人化干戈為玉帛,互加好友,牽手成功。這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道不同不相為謀,在互聯網可以演變成立場不同即刻開罵,繼而花式交流惺惺相惜。
想起之前在Facebook上,港青們在粉絲專頁掀起有關繁體字、簡體字的對戰,若是有機會把雙方拉到「繁體字簡體字對罵群」,或許「互相傷害」過後,也能碰撞出有趣的化學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