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野記》中有一則故事。山西馮志沂,是道光年間進士,篤行好學,素有文名,且為人風趣。江蘇人孫某,自詡善詩,慕名攜詩拜訪。詩中諸如「札飭軍功加六品,借印申詳記宿州」之類的粗鄙句子甚多。馮志沂看罷,題寫評語道:「讀大着五體投地,佩服之至,反覆吟誦,不覺毛骨之中,悚出一然。」
這「悚出一然」的語序句式,令筆者不禁聯想起曾火爆內地互聯網的「決了個定」,意思是要真正踢開過往猶豫徘徊的狀態,做一個果斷的取捨,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相比嚴肅的「決定」,「決了個定」具有網絡亞文化語境下的通俗親和,易為年輕網民接受,故而走紅。
網絡語言不拘一格,人艱不拆、不明覺厲、藍瘦香菇乃至「決了個定」等,與傳統語言格格不入的無厘頭表達,卻在網絡上佔據了強勢地位。社會公眾對此的態度也是矛盾交織。有人炮轟粗俗,認為屬於語言污染;然而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網絡詞彙被官方媒體接納。
其實,網絡猶如一個大茶館,而不是大禮堂。網民需要正是喝茶嗑瓜子,自然進行輕鬆的交流和情緒的釋放。這就是網絡詞彙雖未必能登大雅之堂卻容易流行的原因。其固然有調侃、發泄、消極,但都有一定的現實生活土壤,也不乏許多針砭時弊、懲惡揚善的正能量。如「我,秦始皇,打錢!」就是諷刺不法分子冒充名人進行電信詐騙。短小精悍,而傳播力影響力並不亞於格式嚴謹的雜文評論。並且,隨着網民興趣的變化,許多網絡詞彙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多一點包容可也,大可不必上綱上線。
馮志沂出身於山西四大文化家族之一的代州馮家,可以說是最傳統的士大夫階層,但這「悚出一然」放到現在估計也是熱搜榜的前幾名。其實,蘇東坡、紀曉嵐等大文豪,哪一個不是具有網紅潛力的段子手?有真才實學,何須天天滿口聖賢教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