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注意力仍被電腦佔據的年代,曾發生過一場「3Q大戰」。戰爭在軟件360安全衛士和騰訊QQ間打響,繼而發酵,狼煙四起,用戶苦不堪言。最後還是國家相關部門介入,雙方才放過了用戶。
八年後,手機一躍成為注意力收割機,騰訊旗下的微信幾乎成為人手必備的通訊App。精於算法的今日頭條公司推出的短視頻App抖音,也通過不斷精準推送趣味視頻,獲得用戶青睞,裝機量扶搖直上。突然有一天,有用戶發現,分享在微信朋友圈的抖音鏈接都打不開了。原因可能是多樣的,獲得最多互聯網分析師支持的其中一個因由,是騰訊要扶持自家短視頻產品,所以將可能會分走流量的抖音關進了小黑屋。
沒有硝煙的戰爭又開始了。和八年前不一樣,桌面右下角此起彼伏的彈窗,變成了微信消息列表裏的一條條推送。抖音的微信公號天天發文哭委屈,微信官方公眾號也不甘示弱,發文回擊。雙方你一言,我一句,口水滿天飛。
雙方最高層也「擼起袖子加油戰」,今日頭條CEO張一鳴在朋友圈發布抖音出海戰績,稱微信「藉口封殺擋不住抖音的步伐」,騰訊CEO馬化騰旋即回覆,稱之為「誹謗」。直到前些天,口水仗升級為法律戰爭,雙方互相起訴對方,涉及商業詆毀與不正當競爭。
說來說去,還是不良競爭惹的禍。移動互聯網時代,幾乎所有的企業都瞄準用戶已經被瓜分得所剩無幾的注意力。搶用戶成為KPI標配,有用戶就有流量,有流量就能變現。作為使用者的用戶,原本應該有最高選擇權,卻在企業的不良競爭中,成為案板上的魚,清蒸還是紅燒,自己別無選擇。
在信息開放的互聯網時代,不良競爭實際上侵犯了用戶權益,造成用戶在使用體驗與時間成本上的損失。然而,總有企業出於私慾,逼迫用戶做「艱難的決定」—用我還是用它?
「頭騰」大戰,令人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