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夏日酸梅湯\梅莉

時間:2018-05-31 03:15:37來源:大公網

  朋友在香港銅鑼灣逛吃逛吃,曬了一張帳單給我看。兩個人在一家中日火鍋料理店吃了一千六百港元,其中她之前比畫過從掌心到胳膊肘那麼長的一隻大花竹蝦價格就要四百。看到最後眼睛亮了,因為見她點了一份夏日裏我最喜歡的飲品──酸梅湯。立即聽到自己吞嚥口水的聲音,點燃強烈想喝它的欲望。

  周末一家人去吃烤魚。要的烤魚是荔枝風味的,魚肉鮮嫩,湯汁濃郁,只是有些微辣,於是,迫不及待地點了一大瓶酸梅湯。吃重口味的烤魚必須配上冰鎮的酸梅湯,清清涼涼好味道,既解渴又解辣,就像吃炸雞要配啤酒,真是食物界的最佳拍檔之一。

  女兒「咕咚咕咚」地把一大杯酸梅湯牛飲下肚,直嚷嚷好喝,再來一杯。看着她,就想起自己喝酸梅湯的童年。那時夏天,我們消暑的飲品品種少,汽水、酸梅湯是主打,冷凍飲品就是老冰棍了,哪像現在多得讓人眼花繚亂。爸爸下班回來,小心翼翼地打開用布層層包裹着的一個大白瓷缸,裏面裝着我最愛喝的酸梅湯。為什麼要用布緊緊包裹着呢,我問過爸爸,他說這樣才能保持冰鎮過的絕佳口感,不然到家的這段路程裏,酸梅湯就不冰冰涼了,如果喝常溫的酸梅湯,口感就差很多。想想也是,炎熱的夏天,對於剛從外面瘋玩回來的人來說,從冰箱裏取出一杯飲品,一口氣仰面喝光光,火一般的酷暑也就消褪了一半。

  酸梅湯其實早在民國時就流行了,梁實秋在文章裏曾說,夏天喝酸梅湯,冬天吃糖葫蘆,在北平是不分階級人人都能享受的事。正如當下,吃四百元一隻的大蝦也許要分階級,但在飲品多到選擇困難的今天,酸梅湯仍然不分階級地擁有一干粉絲,說明它靠的是實力。

  去年我也曾興致勃勃地自己在家DIY酸梅湯。買來烏梅、山楂、甘草、陳皮、桂花,興師動眾的樣子。但做過兩次,都很失敗,無奈,只好放棄。後來有次去閨密家玩,她端出自製的酸梅湯給我喝,味道簡直要上天了,比九龍齋的還要好。我就問她要秘訣,她說烏梅的品質是關鍵,一定要在藥店裏買,食材在熬的時候加冰糖,還要略加一丁點鹽,「要想甜加點鹽」嘛。熬的時候,一定要分兩鍋合成。選製作酸梅湯的鍋子也很重要,不能用鐵鍋或不銹鋼鍋,她用的是沙鍋。剛出鍋的為第一煎,只把湯倒出來。加水再熬,此為第二煎。第二煎的水要比第一煎的水少一半。所以,第一鍋的湯味道濃,稱為「帝王之氣」,第二鍋口味清淡一些,稱為「君子之氣」。兩鍋湯合二為一,氣場正好,不濃不淡,口感卓絕。聽她把製作酸梅湯上升到帝王與君子的高度,我簡直要佩服得五體投地,畢恭畢敬地抄下方子,準備回家再試。

  然而,我做出來的酸梅湯終究還是不大好喝。大約我天生不是個好廚子,這方面悟性差。這樣也好,我饞了的時候就去閨密家蹭喝。水靜清深的夏日午後,我和閨密一人一杯酸梅湯在手,說着童年夏天趣事。我必會回望起站在二樓陽台上八歲的我,眼巴巴地在等候一位中年男子,從梧桐樹的濃蔭裏走出來,回到家,打開層層包裹着的、冒出冷氣的白瓷缸,倒出一杯冰涼的酸梅湯,喚我快喝。如今斯人已駕黃鶴去。也許,我們對哪種事物發自內心的熱愛,是源於某個人。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