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是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常設展覽,分為八個展區,第三展區介紹了從漢代到清代的香港歷史發展脈絡。其中宋元時期的部分,展出有一枚北宋錢幣「宋元通寶」的圖文資料。
這枚錢幣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其有趣的名稱讀法。「宋元通寶」,當然並非指宋、元兩個朝代的錢幣,而是鑄造於北宋開國之初。錢幣上的「元」乃開創新紀元的意思,與皇帝更改年號的元年之「元」類似。從唐朝到五代和北宋,開國之初都鑄造類似的錢,叫作國號錢。如宋之前的後周,就鑄造「周元通寶」。
所以「宋元通寶」是因循成例,四個字在圓形方孔錢上按照上、下、右、左的順序對讀排列。而如果按照上、右、下、左順時針旋讀,則變成了「宋通元寶」。偏偏古代的鑄錢,元寶與通寶都是最常使用的名字。而「宋通元寶」寓意大宋流通的元寶,也很吉利。因此,在宋代時許多人就已經將其讀作「宋通元寶」,《宋史.食貨志》也採用了這一讀法。北京國家博物館藏有一枚「宋元通寶」實物,將兩種讀法都列出。
漢字的奇妙,令人讚嘆。再比如,日前有人士將復旦大學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讀作「思近而問切,志篤而學博」,引發了一個小風波。其實二者都不算錯。有復旦大學教授還曾用校訓的兩種讀法來啟迪學生。前者偏重於靜態的境界目標,後者偏重於動態的過程方法,而皆蘊含了治學態度於其中。
不過,正因為方塊字這種「掰魔方」式的特殊魅力,對於其順序必須慎之又慎。不同的順序組合,固然有些可以左右逢源;但大相逕庭啼笑皆非的例子更多。《清稗類鈔.詼諧類》中有則故事,某人為母慶壽,有人贈送了四個燙金大字「德配孟母」,稱頌老壽星德行比肩孟母。孰料懸掛之時,順序顛倒,變成了「母配孟德」,瞬間將老母改嫁給了曹操。不孝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