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20年12月1日,流失海外160年的馬首銅像返回原屬地北京圓明園。圖為在圓明園正覺寺文殊亭展出的馬首。\中新社
何鴻燊購回圓明園獸首捐贈國家、楊銓將珍藏的5000餘件文物捐贈給廣州市政府、葉義將畢生珍藏的81件犀角文物捐贈給故宮博物院、曹其鏞與曹羅碧珍夫婦將168件(套)中國古代漆器捐贈給浙江省博物館……近代以來,因戰火、走私等原因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不計其數,成為國人心中之痛。讓散落在外的中華文化瑰寶回歸祖國,亦是一大批港澳台同胞及海外華僑華人始終為之努力的心願。
在中國流失文物回歸之路上,他們竭力挽救了大量中國文物,並將其無償捐回祖國。\大公報記者 江鑫嫻
楊銓年少時移居香港,痛心於祖國文物因盜賣而散失的狀況,立志要窮畢生之力收藏保護中華文物。1959年至1964年間,他將其珍藏的5000餘件文物捐贈給廣州市政府,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政府接受的最大規模的文物捐贈。這批文物包括陶瓷、銅器、玉石器、漆木竹器、文具等,涵蓋新石器時代至近現代,大部分劃撥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收藏,奠定了該館館藏的基礎。
眷戀中華文化 收藏可觀
在抗日戰爭中就以醫術仁心聞名香港的葉義,致力於文物保護和傳統藝術研究。1984年,葉義闔然辭世,其親屬依其囑託,將其畢生珍藏的81件犀角文物,無償捐贈給故宮博物院。
旅居菲律賓的華人收藏家莊萬里,對中華傳統文化有着深厚的眷戀和情感,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搜集失散海外的中國文物,其收藏中書畫文物尤精。在他逝世後,其子女莊長江、莊良有秉承父親遺志,於2000年將莊氏兩禿軒珍藏的233件書畫作品慨然捐贈給上海博物館,圓滿完成了老人一生「宣揚文化之素志」。這批書畫時間涵蓋宋至近現代,數量可觀,精品薈萃。
20世紀90年代,甘肅秦公墓地與山西晉侯墓地先後被盜掘,一些被盜文物流失海外,其中部分青銅器流失美國後,被華人收藏家范季融、胡盈瑩夫婦收藏。在國家文物局協商溝通下,2009年11月,范季融夫婦將9件極為珍貴的秦公晉侯青銅器慨然捐贈國家,在海內外產生積極影響。秦公青銅器中多數有「秦公」或「秦子」銘文,是研究秦國早期歷史乃至中華文明史的珍貴資料。2009年11月,文物在北京完成交接。此前,范氏伉儷曾多次向國家捐贈青銅器、書畫等珍貴文物。
香港著名企業家曹其鏞,祖籍浙江省寧波市。他熱愛中國藝術文化,尤其鍾情於古代漆器的收藏與研究。2012年和2014年,曹其鏞與曹羅碧珍夫婦將珍藏的168件(套)中國古代漆器無償捐贈給浙江省博物館。這批文物不僅從數量上增加了浙江省博物館的漆器藏品,更完善了館藏中國古代漆器的藏品結構,擴展了宋元一色漆器的收藏品種,填補了元代及明早期雕漆,元代及明代螺鈿漆器,明代嘉靖萬曆戧金填彩漆器的空白,豐富了清代乾隆雕漆漆器的種類。該館由此改善了漆器文物收藏的格局與面貌。
促成國寶回歸 與有榮焉
美籍華人王純傑於2016年同夫人一起,將雲岡石窟第19窟被盜菩薩頭像捐贈給山西博物院。兩年後,流失海外近一個世紀的雲岡石窟第7窟鮮卑裝人物頭像也在他們的護送下結束漂流。他說,「文物是研究中國歷史文化重要的實物資料,我有幸與兩尊石窟造像相遇,願意為它們的回歸盡一份綿薄之力。」
2023年9月,國家文物局獲悉台灣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擬捐贈30件流失海外泥質彩塑佛教造像,經雙方協同努力,這批文物藝術品於2024年2月安全運抵大陸。本次捐贈是近年來規模最大的台灣同胞文物藝術品捐贈。這30件彩塑佛造像為宋金至明清時期文物,包含佛首、佛坐像、菩薩立像等,運用多種技藝塑造了各尊佛教聖像的形體神態,是輝煌燦爛、多姿多彩的中華文化的生動見證。
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繼續積極推動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希望能在廣大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和對華友好人士的支持下,促成更多流失在外的文物「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