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知見錄/誰是小愛同學\胡一峰

時間:2025-05-19 05:02:15來源:大公报

  山東有個五個月大的寶寶上了熱搜。當父母說「小愛同學」時,這位寶寶認真回應,喊他本名時反而不大理睬。據家長推測,因為長期使用小愛音箱播放哄睡兒歌和故事,在「小愛同學」的持續高頻刺激下,寶寶可能把自己當成了「小愛同學」。由這則網絡新聞進一步猜想,可能有的寶寶會把陪伴自己的智能設備當作保姆甚至媽媽吧。不過,寶寶再長大一些,相信他就會明白「小愛同學」不過是那個音箱,並不是自己,再過幾個月,他還會熟練地指使「小愛同學」幹這幹那。

  然而,這則趣聞提醒我們思考數字時代個體的主體性問題。作為成年人,我們不會在名稱上把自己和智能設備混淆,但在決斷力上呢?有時卻會不自覺地服從人工智能的安排。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身邊有這麼一位更「聰明」而且更不知疲倦的參謀,幫我們周密地安排日程、精細地計算行程,進而確定生活的議程。而當智能設備深度嵌入我們的生活,人工智能必然同步嵌入我們的意識。所謂人機共處,並不僅是「小愛同學」們與我們共處於同一個物理空間,更是它們的「想法」與我們同處於一個思想空間和心理空間。這才是人類與人工智能更緊密的難捨難分。

  錯認自己是「小愛同學」的山東寶寶以及他的同代人,想來會自如地指使「小愛同學」,卻也可能發現自己不得不指使「小愛同學」,而當你不得不支配一件東西時,到底誰是支配者,就值得打個問號了。破局的辦法是成長。面對人工智能迅猛發展,我們需要思維和心理意義上的長大。而所謂成長,不僅是知識的積累、閱歷的豐富,還包括在這個過程中形成更開放的視野、更寬容的接納、更審慎的判斷、更自信的堅持、更自覺的改正。如此,方能既認清「小愛同學」是誰又認清「我」又是誰。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