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白米飯/蓬 山

時間:2018-05-24 03:15:53來源:大公網

  前幾日生病,食不甘味,連吃了幾頓白米粥。這是多年來的習慣。身為北方人,我本偏愛麵食,但遇到風寒感冒或是腸胃不適,見不得油葷之物,唯思白米粥或白米飯下肚。每每輕啜細嚼之時,諸如「五穀養人」「益氣補中」「溫潤暖胃」之類的詞彙就會像LED屏一樣在腦海滾動,也才真正體會到白米飯蘊含的那種最質樸無華的本真味道。

  南宋的沈作喆將此稱為「飯之正味」。沈出身於宰相之家,還曾做過岳飛的幕僚,每天是鮮衣怒馬、珍饈美饌相伴,自言:「予雖不事口腹,然每飯必有魚肉蔬茹雜進,食氣為五味所勝,蓋未嘗知飯之正味也。」後來宦海沉浮,家道中落,沈作喆生活也日益拮据,「寓居貧甚,久雨遂至絕糧」。一天早晨起床後,肚子餓得受不了,心想「得飯足矣,不願求魚肉」。於是拿衣服典當換了些米回來,等到蒸熟後盡興一飽,沈作喆不禁慨嘆白米飯:「甘香甚美,八珍何以過?欣然自笑。蓋予年六十有九,始知飯之正味。其餘不知者蓋多矣。」此時的「飯之正味」,在他心中,雖山珍海錯也不可及了。

  蘇東坡也有這種體驗。他貶謫惠州時,與兒子蘇過借他人半畝地種菜,日日靠蘿蔔芥菜下飯,作詩曰:「我與何曾同一飽,不知何苦食雞豚。」何曾是魏晉貴族,侈忲無度,每天飲食耗費萬金,連出席宮廷御宴都嫌無法下箸,要求自帶菜餚。清初王漁洋對東坡此詩很推崇,他看不慣當時京城筵席攀比講求灤鯽黃羊、萊雞紫蟹的奢靡習氣,作詩勸誡說「不如隨分閒茶飯,春韮秋菘未是難。」

  當然,現時的我們沒必要模仿潦倒時的沈作喆、蘇東坡,或刻意去做「清教徒」。身體要健康,飲食也要科學搭配,葷素都少不了。只是,學一點「飯之正味」,多一些淡泊從容、謙抑自省,少一些饕口饞舌,少一些對龍肝鳳髓的追求,於修身養性都是有益處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