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鳳凰古城風景秀麗/資料圖片
近年湘西之旅成為最受港人喜歡的旅遊路線之一。朋友前一陣去了一趟鳳凰古鎮,回來讚不絕口,說那裏山清水秀,民風古樸、民居建築別具一格,問我去過沒有,很遺憾我沒去過鳳凰。多年前曾到鳳凰東北邊的吉首市參加一個學術會議,會後考慮去鳳凰觀光還是到張家界一遊,結果選了後者。張家界是國家森林公園,有三千多座石峰,高數十米至四百米不等,據說因一億多年前地層隆起,經過長年累月的風化侵蝕,神工鬼斧造就恍如懸浮山的奇特地貌,從金鞭溪、十里畫廊向上望,巍峨聳立、千姿百態,從袁家界往下望,山峰雲霧繚繞、變幻莫測,著名電影《阿凡達》曾在該地取景,「張家界地貌」已成為國際學術界專有名詞。相比鳳凰和張家界,吉首名不見經傳,很多香港人未必聽說過這個名字,包括筆者這位朋友,其實吉首是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
雖然沒去過鳳凰古城,但這座中國最美麗小城實在鼎鼎大名。中年以上的內地人非常熟悉、劉曉慶和姜文主演的《芙蓉鎮》就在鳳凰古城取景,鳳凰鎮更一度又被稱為芙蓉鎮。港人熟悉的日本電影《鎌倉物語》古城吊腳樓的背景,也是來自鳳凰古城。鳳凰古城出名後吸引大量遊客,帶來經濟收益之餘,也引發環保及其他很多問題,特別是有關景區收費的爭議,的確有點令人掃興。
張家界和鳳凰古鎮都在湘西地界,湘西人傑地靈,民國第一任民選總理熊希齡、當代著名畫家黃永玉、著名作家沈從文都是湘西人。筆者大學時代讀沈從文的小說《邊城》,作家以白描筆法展示家鄉的純樸人文和秀麗山水,以及村姑翠翠的愛情悲劇,令人心馳神往又引人同情,後來又看了小說改編的電影,對生長在河邊古渡頭、情竇初開、清純可人的翠翠,留下深刻印象,有分析者說,翠翠形象的原型是沈從文的夫人張兆和,不過張兆和是名門閨秀。筆者當年從湖南省城長沙搭長途巴士去湘西,途中下車小休,見到一群村姑在小溪邊浣衣,其中一名秀髮盤髻的少女,無論形象打扮或舉手投足,都讓我聯想起沈從文筆下的翠翠。
湘西是個傳奇的地方,山美水美人美,但過去曾經是盛產土匪的地方,沈從文年輕時也曾淪為土匪,一般人印象中的土匪,都是殺人越貨無惡不作,但沈從文筆下的湘西土匪世界原來是這樣的:「那裏土匪的名稱不習慣於一般人的耳朵。兵卒純善如平民,與人無侮無擾。農民勇敢而安分,且莫不敬神守法。商人各負擔了花紗同貨物,灑脫單獨向深山中村莊走去,與平民作有無交易,謀取什一之利。地方統治者分數種:最上為天神,其次為官,又其次才為村長同執行巫術的神的伺奉者,人人潔身信神,守法愛官。……人人皆依本分擔負官府所分派的捐款,又自動的捐錢與廟祝或單獨執行巫術者。」今天讀來,簡直懷疑當年的湘西土匪世界是桃花源,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沈從文一生就是一部湘西傳奇,他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享譽中國文壇的大作家,和張家三小姐張兆和的浪漫愛情故事更成為一時佳話,但進入新中國之後沈從文的文學生涯突然結束,他在五十年代被當局安排到故宮從事古代服飾研究工作,連人帶作品都從當代中國文壇上消失,但也因禍得福避過「文革」浩劫,並且在歷史文物研究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出版《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不過沈從文在引言中稱這本學術著作「總的看來像一篇長篇小說的規模,內容卻近似風格不一分章敘事的散文」。八十年代初沈從文重返文壇,被戲稱為當代文壇的「出土文物」,出版界重新推出沈從文作品和文集,加上電影《邊城》,令世人重新認識這名大文豪,以及他的家鄉湘西。
一九八七、一九八八年諾貝爾文學獎終審名單之中,沈從文均入選,一九八八年最有機會獲獎,可惜的是沈從文於一九八八年五月十日去世,終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