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海事博物館內,鄭和寶船模型。
今次論壇分為「水下考古對話」「全球視野下的鄭和遺產:亞太海上貿易、技術與文化的交匯」「港口與社會:文化交融與海事社區的互動」「海事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脆弱文化的堅韌之路」「可持續性的未來與博物館的角色」「跨文化視野:博物館教育的實踐與反思」6大主題。
在「水下考古對話」中,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梁國慶回顧了中國水下考古的發展階段,從起步階段邀請海外專家前來交流,到能夠自主培訓,再到如今完善水下考古體系,組織國際培訓,水下考古經歷了38年的探索。現場,他亦分享當前中國水下考古培訓面臨的挑戰。他提到,傳統水下考古面臨發展瓶頸,如何培養人才、推進現代科技與水下考古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提升傳統水下考古工作精細化水平和獲取資料的能力。此外,深海考古剛剛起步,在這方面的人才培養上也需下一番功夫。
在「全球視野下的鄭和遺產:亞太海上貿易、技術與文化的交匯」論壇上,馬來西亞馬六甲鄭和文化博物館館長李培峯與觀眾分享了在馬六甲、印尼三寶壟等地,鄭和的文化影響力。他直言,目前在歐洲已有49條官方認定的文化路線,而亞洲的文化路線的發展仍有很大空間。「馬六甲鄭和文化博物館保存着鄭和時期的歷史地圖,三寶壟當地每年6月會舉辦『鄭和節』,這是持續了至少兩三百年的歷史傳統。我希望可以推動中國、馬來西亞、印尼聯合申報『鄭和文化路線』為世界文化遺產。」
吉澳有珍珠養殖基礎具開發潛力
在「海事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脆弱文化的堅韌之路」中,長春社高級保育經理黃競聰分享了香港養殖珍珠的歷史。「五十年代起,吉澳開始試驗人工育珠,但在六十年代中後期逐漸衰退。工業污染海水、大型工程破壞生態環境以及技術封閉壟斷等因素導致養殖場大量廢棄。大概在十年前,有人嘗試恢復珍珠養殖,吉澳也重啟育珠項目。」在黃競聰看來,吉澳本身具備深厚的珍珠養殖基礎,計劃結合文創,將吉澳打造成為可持續珍珠養殖文化的教育與旅遊景點。「我們計劃與漁民合作租用魚排,開展珍珠養殖工作坊讓公眾體驗養殖過程,這不僅可以提升當地居民的收入,也可以保留香港唯一的珍珠養殖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