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2日,人行行長潘功勝在國新辦發布會上介紹「十四五」時期金融業發展成就。他表示,在深化金融高水平開放方面,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要穩步推進,並持續深化內地與香港金融合作。圖為5月20日,嘉賓在香港交易所出席寧德時代上市儀式。\新華社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2日舉行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金融業發展成就。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發布會上公布了一系列亮眼成績,截至今年6月末,中國銀行業總資產近47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穩居世界第一;股票、債券市場規模位居世界第二;外匯儲備規模連續20年位居世界第一。
在深化金融高水平開放方面,潘功勝表示,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要穩步推進,持續深化內地與香港金融合作,強化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功能,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維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繁榮穩定和發展。關於市場關注的「十五五」及下一步金融改革內容,潘功勝表示,將在中央統一部署後與大家進一步溝通。\大公報記者 李暢北京報道
潘功勝介紹,中國在綠色金融、普惠金融、數字金融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基本建成多渠道、廣覆蓋、安全高效的人民幣跨境支付清算網絡,移動支付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十四五」時期,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普惠小微、綠色貸款年均增速超過20%。
中國特色現代幣策框架初步形成
「十四五」時期,人民銀行構建科學穩健的貨幣政策體系,完善中國特色現代貨幣政策框架。潘功勝具體介紹說,在目標體系方面,優化貨幣政策中間變量,明確央行政策利率,更加注重發揮利率等價格型調控工具的作用。在執行機制方面,持續豐富貨幣政策工具箱,營造適宜的流動性環境,創設實施多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優化信貸投向。探索豐富金融市場穩定的貨幣政策工具,拓展貨幣政策作用空間。
在傳導機制方面,強化利率政策的傳導與監督,注重發揮市場在匯率形成之中的決定性作用,健全政策溝通機制,不斷提高貨幣政策透明性。「中國特色現代貨幣政策框架已初步形成並不斷完善,有效促進了金融總量的合理增長、融資成本的穩步下降、信貸結構的不斷優化,維護了幣值穩定。」他說。
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在發布會上介紹,「十四五」期間,A股市場韌性和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上證綜指年化波動率15.9%,較「十三五」下降2.8個百分點。中長期資金的持續流入成為市場穩定的重要支撐。過去五年,「引長錢、促長投」的改革效果加快顯現。截至今年8月底,各類中長期資金合計持有A股流通市值約21.4萬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32%。
「惠港五條」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此外,吳清表示,「十四五」期間全面取消行業機構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完善合格境外投資者制度,優化滬深港通、滬倫通、基金互認等互聯互通機制,建立完善境外上市備案制度,出台「惠港五條」,大力支持香港鞏固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十四五」期間,新增核准13家外資控股證券基金期貨機構來華展業興業,外資持有A股市值3.4萬億元,269家企業境外上市。可以說,中國資本市場的「朋友圈」越來越大。
人幣跨境貿易使用佔比增至近30%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局局長朱鶴新介紹,「十四五」以來,外匯市場交易理性有序,穩健性增強,人民幣匯率上下浮動彈性增強,發揮了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的功能。人民幣在跨境貿易中使用佔比由16%上升到近30%,反映外匯市場韌性進一步增強。他亦提到,支持上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在自貿試驗區、海南自貿港、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先行先試外匯創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