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首屆「亞太海事文化論壇」現場。
適逢鄭和第一次下西洋620周年、香港海事博物館建館20周年及中國航海博物館建館15周年,首屆「亞太海事文化論壇」昨日在香港海事博物館舉辦。今次論壇由香港海事博物館與中國航海博物館主辦,以「藍色傳承.綠色未來」為主題,邀請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30位演講嘉賓,共同討論海事文化的議題。今次論壇亦得到國際海事博物館協會支持,聯合舉辦國際海事博物館協會亞太地區年度會議。/大公報記者 顏 琨(文、圖)
論壇開幕儀式上,香港海事處處長王世發表示,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運輸通道,更是推動全方位合作的重要平台,涵蓋了經濟合作、技術交流與文化交流等多個層面,通過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增進相互理解與支持,構建更加緊密的人文紐帶。
激發下一代探索海洋的熱愛
上海市交通委員會二級巡視員金曉表示,今年,中國航海博物館與香港海事博物館共同推進亞太海事文化,通過共同開展航海文化資源調查等合作項目,希望通過兩館的不懈努力,讓那些傳承民族智慧的航海技藝、航海故事重新煥發生機,激發下一代對探索海洋的熱愛。
中國航海博物館館長趙峰表示,自古以來,航海活動塑造了不同地區的文化形態,貿易網絡與歷史記憶,出現了不同文明的交流。當前,蓬勃發展的航海事業正將各國更加緊密聯繫在一起。為此國際社會急需凝聚力量,構建跨學科、跨地域協作機制,以傳承海事文化並推動可持續發展,同時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海洋污染等一系列衝擊,保護海洋生態,保護文化遺產,促進和平發展。現場,趙峰提出了中國航海博物館與香港海事博物館發起的聯合倡議,分別是搭建全球協作平台,推動科技驅動的創新解決方案;深化海事文化研究,關注多樣性與學術創新;促進海事文化傳播與公眾教育,增強實用性與參與度;推動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強化全球行動。
隨後,國際海事博物館協會主席Kristen Greenaway發表以「全球海事博物館:連接海洋的橋樑──全球海事博物館的角色與職責」為題的主旨演講。她表示,海洋不僅是地理空間的分隔,更是連接文明的通道。航海精神中的勇敢、堅韌、進取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值得在當代傳承。「海事類的博物館的新使命不再局限於展示船舶技術,而是承擔起講述多元、複雜歷史的責任,促進跨文化理解。」
促進公眾保護海洋的責任感
在Kristen看來,海事類的博物館應成為海洋話題的倡導者,承擔海洋保護的責任。「博物館可以將歷史知識與現實挑戰結合,例如通過世界海洋日活動、傳統生態智慧傳播等方式提升公眾環保意識。博物館自身也應嘗試可持續建築、低碳維護技術等方式來踐行綠色運營。海事類博物館的未來不僅是看博物館入場的人數或是藏品規模,更在於是否促進全球公民對海洋的連接感與保護海洋的責任感,以持續創新、拓展敘事、深化合作等方式推動聚焦海事類文化機構向可持續、互聯、包容的未來邁進。」
國際博協亞太地區聯盟主席、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安來順發表了以「海事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及其可持續性的探討」為題的主旨演講。他強調,圍繞海事遺產相關議題的討論,是遺產領域具有代表性的反思之一。
在安來順看來,這令海事文化遺產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許多與海洋相關的文化傳統習俗雖然並未被官方認定,但在社區中發揮重要作用。「海事文化遺產的價值取向在過去四五十年間有很大的變化,更關注普遍價值,彰顯尊重文化的多樣性,並強調文化的可持續性,體現對人類文明延續、價值觀表達和社會認同的重視。」
論壇結束後,一眾嘉賓還將於25日至26日前往上海,考察中國航海博物館、長江口二號古船考古工作站及上海博物館東館,融合學術交流與文化體驗,彰顯海事文明傳承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