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魯迅著作《阿Q正傳》講述小人物悲歌。
今年恰逢魯迅誕辰一百四十周年,學者許子東於香港書展「名作家講座」以「重讀阿Q:奴才還是奴隸?──魯迅誕辰140周年」為主題舉辦講座,論述焦點是魯迅筆下的「奴隸」和「奴才」。
許子東着重談到了他在重讀魯迅作品時的新發現──「奴隸」與「奴才」二者的關係,並將其對於「奴隸」的定義做了一番總結:「魯迅對『奴隸』的定義:其一指清代的臣民;其二是那句『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第三種是魯迅《燈下漫筆》中那個故事,可以延伸是自己的一些權利被剝奪後,再次獲得一些,內心反而感到歡喜;再有就是做了老牌『奴隸』,沒有辦法掙脫,卻從中尋出了美,繼而陶醉,如此便成了萬劫不復的『奴才』了。」
提及魯迅的《阿Q正傳》,讀者都會想到這個小人物的「精神勝利法」。而今許子東看來,阿Q恰恰符合魯迅筆下「奴才」的特質:「既可以在困苦中尋找快樂,而且還是被欺負者與欺負他人者,如他在被比自己強者、比自己弱者都打敗後,想到還有可損害的小尼姑,這就是很典型的『奴才』心理。」
日前,許子東出版了新書《重讀二十世紀中國小說》,撰寫了相當篇幅談魯迅。講座當日,他話鋒一轉,提到魯迅筆下亦有很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狂人日記》反映的是最激烈反抗的知識分子。「而更多的是士見官欺民,救不了。另一種就是《阿Q正傳》中的『長衫人物』,他們圍觀阿Q被處刑,做了統治者的幫兇。」許子東表示。
今年是魯迅誕辰一百四十周年,今天的讀者再讀魯迅主要為什麼?許子東在講座後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稱:「魯迅是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代表,他獨立思考,堅持理想,不會屈從權貴。誠如當年毛澤東所言:『沒有絲毫奴顏和媚骨。』」
內地電視劇《覺醒年代》近日在香港播映,劇中就有內地演員曹磊扮演的魯迅。劇中的魯迅憂國憂民、冷靜睿智,卻又不失其「日常化」,譬如會在等待友人開飯時呼一聲「餓死了」。曹磊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言,他會給魯迅增添幽默感,但這並不容易,「因為魯迅的幽默是滿腔悲憤下的一種自嘲」。
大公報記者 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