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菜,因與官員掛鈎,戴上了特殊光環。東坡肉,前身是蘇軾任徐州知州時創製的「回贈肉」,在其黃州任上進一步發揚光大。宮保雞丁,出自太子少保(簡稱「宮保」)、四川總督丁寶楨之手。常見不明就裏的商家,誤為「宮爆雞丁」。至於湘菜館常見的「左宗棠雞」,其實跟左大帥沒什麼關係,而是湖南籍廚藝大師彭長貴在台灣創製,堪稱湘菜版的美國炸雞。
在湖北崇陽縣,蘿蔔曾有個別名,叫作「張知縣菜」。北宋名臣張詠,年輕時擔任鄂州崇陽縣知縣。某次看到當地有農民進城買菜,張詠便訓誡道:縣城的市民,無地種植,而且可從事其他職業,可以買菜;而村民都有土田,為什麼不自種而費錢買菜?經過張詠勸喻,當地農民每家都開闢菜圃,解決了吃菜問題。尤其是廣泛種植的蘆菔(蘿蔔),更成為「張知縣菜」,以感念張詠的惠政。
另一個去古未遠的例子,是「王崇倫豆腐」。上世紀八十年代,著名的全國勞動模範王崇倫擔任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委副書記。黑龍江是全國大豆主產區,但哈市卻面臨着豆腐短缺問題。王崇倫便到豆腐生產廠蹲點調查,找出了設備、技術等方面的各種問題。這位「發明大王」親自動手,改造鍋爐,設計「優選法」六道工序,改革運輸、銷售流程。一段時間後,哈爾濱豆腐消費量一躍而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市民譽為「王崇倫豆腐」。
宮保雞丁與張知縣菜,名字雖然都與官職有關聯,但到底是為了一己口腹之欲,還是為了黎民百姓待哺之口,格局層次是不一樣的。然如今,宮保雞丁仍聲名遠揚,「張知縣菜」這個名字基本消失於歷史塵煙。原因也不複雜。精緻美食一經定式,可隨着商業手段複製傳播;而大眾食品與官員的施政緊密關聯,往往只局限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