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為嶺南文化的一隅,粵劇傳統歷久常新,逾百年發展不受殖民政府及其文化影響,反而不斷吸收養分,改良更新,二十世紀上半葉更呈戲園、戲班各據一方之勢,薛覺先、馬師曾等大老倌為各自戲迷施展看家本領,生命力之強,讓人嘖嘖稱奇。就連當今全城抗疫之際,本地粵劇仍發光發亮。
例如昨天落幕、連演二十五場的新編粵劇《香江號》,故事以抗疫為題材,述說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香江一戲班,如何上下一心面對逆境。全戲共分八個場景,既有大時代中的柔情,也有悲壯的激盪。
擔綱演出的「錦昇輝劇團」一眾成員可謂老中青兼而有之(附圖)。其中製作總監衛駿輝兼任女主角,其平喉唱腔深沉穩重,功架不凡。藝術總監、男主角龍貫天戲份頗多,其中在第四場前往疫島的一曲獨唱,感人肺腑。
值得一提的是,演出樂種雖歸類為粵劇,但以選曲和配器之多樣化,以及在劇情中的效果,此戲更像一部粵劇音樂劇。首先選曲有相當一部分是耳熟能詳的歌謠、流行曲,例如陳百強的《今宵多珍重》、麗莎的《相思淚》、羅文《中國夢》,以至蘇格蘭民歌《友誼長存》,甚至《梁祝》、帝女花《香夭》等。填上新的歌詞,以配合劇情。此外演奏方面以傳統粵劇樂隊為主,在樂池中演奏。個別樂段,例如《梁祝》,則以小提琴作獨奏。但間奏曲之一的《二泉映月》仍以二胡演奏。
演出場地的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大劇院,由於空間甚大,擴音難免,但調校的音量頗高,尤其是我和鋼琴家羅乃新所獲安排的座位距離巨型揚聲器不遠,聲量撲面而來。然而溫情的劇情和台上各演出者精彩投入的演出,讓我們忘掉極冷的空調,以及空着肚子的狀態。最後一幕台上展示一條大木船,各人在船上,放下悲情,繼續起航。節目單說得好:「借古鑒今,香港今日雖然在疫症的陰霾下;然而,不論昨天、今天、明天,只要我們堅持信念,必定能戰勝一切;讓我們一同乘坐香江號,千里揚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