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天,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頻道傳媒關注單元將開幕,北京電影頻道節目中心主辦的此評選已有十五年,十五年中國電影發生四大變化。
一是電影的社會屬質,從票房中心的產業訴求,變成內容為先的文化要求,電影監審管理劃歸中央宣傳部後,電影已成為國家戰略的文化名片,這是內地影市年度六百億元票房容量奠定後的必然。
二是投資與市場之變,年度票房固化在六百億元左右後,從去年開始,電影投資的非行業資本已退潮,非行業資本吸引了社會對電影產業的關注,但帶來了輕視創作的「大躍進」,甚至是違規違法的金融操作,「各行各業都在做電影、電影人則在做賭博公司」,業績對賭成為大多電影公司資本行為,隨着金融市場的突變,電影投資清本正源,理性投資將提高國產電影的品質。
三是生產力的變化,從張藝謀、馮小剛到吳京、陳思誠,中青年導演完成了中國電影票房大片的更新換代。《戰狼》、《唐人街探案》、《流浪地球》的市場大賣,中國導演完成了中國電影商業片的本土品牌建立,眾多內地青年導演及其編劇、攝影、演員等團隊,已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主力軍,香港影人已成輔助與補充。
四是觀眾之變,互聯網視頻平台、抖音等數字娛樂新形式出現,分化與影響了院線電影觀眾,情感與情緒成為票房電影的最大核心賣點,而非明星品牌與其他噱頭,院線觀眾細分化還體現在外語片的票房上,既有《星仔打官司》等藝術片四億左右的佳績,也有《復仇者聯盟4》的四十多億的新高,而更多印度、泰國、西班牙等外語片都取得了數億票房,美國電影不再獨霸內地影市。
十五年,電影頻道傳媒關注始終聚焦中低成本中國電影,評選機制透明公正,讓眾多青年電影人在此脫穎而出,鍾漢良等也曾獲此演員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