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一首歌詞有星星的歌都會放入「星星」播放清單,因為不是每一首歌都會感動我。
《當每顆星星》,五月天阿信的曲詞,是最新一首放進去的。在清單之中,這已是第三首屬於他的歌,其餘兩首分別是《知足》和《星空》。兩首歌的背景相似—思念着喜歡的人,但切入點不一樣,《知足》的主旨是放手才是擁有,《星空》就純粹是一闋思念,兩首歌的星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知足》是「天上的星星笑地上的人,總是不能懂,不能覺得足夠」,星星像一個智者,清楚明白怎樣做才是最好,然後笑人什麼都不懂。《星空》是「這一片無言無語星空,為什麼靜靜看我淚流」,這時候的星星像一個朋友,默默在身邊,陪伴渡過艱難的歲月。
《當每顆星星》的星星又不一樣了。仍然是照耀着地上的人的思念,但星星這次沒有笑,也沒有沉默──他們在哭:「當每顆星星都在嗚咽,都在落淚,每個幻想,都已幻滅,是否能相信你會出現?」要明白星星的哭,要做點資料搜集。原來這首歌,是為黃渤一套電影《一齣好戲》而寫的,電影講述一群人因為遇上海難而流落荒島,什麼都沒有了,只剩下人性。明白電影作為背景,當會明白歌詞第一句「當一顆星,擱淺人間,再不能回,曾經的天際線」的意思。
電影有很多的探討,阿信卻看中了當中的純粹,他在訪問中這樣說:「一個人在孤單的時候,那種最簡單最純粹的盼望,就是一看到天上有一顆星星的時候,那顆星星有可能是你的一個願望,或者是一個人,他出現在你的生命中,讓你知道你該怎麼走,該怎麼做。」因此,這個星空底下的人,不是像你我一樣,在沙灘想念得夠之後,就會執拾細軟回家;孤島上的人,沒有家。
如果《知足》和《星空》是寫對遠方的人的思念,《當每顆星星》的隔絕人世,就彷彿是遠方的人的回應。一顆星星,代表着一個因為失去他而落淚、嗚咽,唱《知足》,唱《星空》的人。
對,我們就是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