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香港入境處公布,今年內地「十一」黃金周期間,首六日共有超過一百一十六萬內地遊客來港,比去年同期增長約百分之五。如今內地遊客來港消費,不只是打卡尖沙咀、銅鑼灣和中上環等傳統商業區,也不僅僅滿足於山頂、迪士尼和海洋公園等熱門景區,更願意尋找小眾悠閒好去處。
大型活動固然吸引眼球,維港煙花表演等也是人頭湧湧,而如今,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在特種兵式打卡之外,更偏愛「深度」遊,以藝術、自然或非遺等為主題的小眾藝文遊,因其體驗感與互動性,越發受到追捧。
作家劉克襄曾在《四分之三的香港》中,介紹港島、新界和離島的二十多條行山路徑,穿行山林湖海之間,感受繁華另一面的香港。原來,香港有大約四分之三的土地皆為山林,此城亦對環境及生態保護投入頗多,若以此為角度開闢幾條遊覽線路,邀約環保專家分享,加之實地探索,相信能吸引不少登山友或樂意親近自然山野的市民遊客。
再說「非遺」。一些本地出版社曾推出介紹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列圖書,圖文並茂,令人稱奇。若能將非遺與旅遊相結合,鈎沉歷史,再結合當下AI科技,打造數個IP(如港式奶茶、舞火龍等),配合舉辦實地探訪、工作坊並結合文創產品之宣推,想來也不乏擁躉。
還有文藝。香港的博物館、美術館和演藝空間愈建愈多,既有坐落在港島的香港大會堂、大館和中央圖書館,也有位於九龍的西九文化區,以及新界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荃灣的三棟屋博物館等等。傳統建築與文化藝術結合的保育路向,塑造了不少既有歷史底蘊又不乏青春活力的文藝空間。若能將這些空間串聯起來,設計一些專為滿足文藝青年看展睇戲的新玩法,配合專業人士導賞及藝術家面對面等增值活動,相信能在一些文青聚集的社交媒體平台上,造一些聲勢出來。
香港的旅遊資源豐富,山林湖海,街頭巷尾,三餐四季,各有姿采。在當下推廣文旅,一定要拿出新鮮的創意,再加上線上線下聯動,定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