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24澳門國際幻彩大巡遊」活動現場。\新華社
澳門的歷史軌跡本身,就是一部濃縮的東西方文明相遇、碰撞與交融的史詩。澳門自十六世紀中葉開埠以來,其命運便與海洋緊密相連,但它的意義,遠不止於一個貿易中轉站。它更是一條特殊的人文「山海連廊」—— 一頭連接着中華文明的廣袤大陸,一頭通向浩瀚的海洋世界,並在長達四個多世紀裏,成為東亞與外部世界,特別是東亞內部之間進行深度人文交流的關鍵樞紐與緩衝平台。
澳門在東亞人文形成中的「連廊」角色
澳門是中華文化向東亞輻射的「海上門戶」。在明清時期,澳門是中華文化向日本、朝鮮半島乃至琉球等地傳播的重要海上通道。儒家典籍、佛教經典、中醫典籍、書畫藝術,乃至先進的生產技術,通過澳門的中介,或經由此地的商人、僧侶、學者之手,更順暢地流向東亞各地。例如,明末清初,許多中國高僧東渡日本弘法,澳門常是重要起點或中轉站;而日本、朝鮮的使節、學者在前往中國時,也常經停或關注澳門,記錄下這座城市的獨特風貌,成為彼時東亞世界相互認知的重要信息源。
澳門也是東亞接受西方文化的「緩衝器」與「翻譯器」,是西方文化進入東亞的第一站。耶穌會士以澳門為基地學習中文、中國文化,再將西方天文、曆法、數學、地理、藝術介紹到中國內地、日本。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並非單向灌輸。澳門提供了一個相對包容的空間,讓西方文化得以初步「本土化」或「東亞化」嘗試。例如,傳教士在澳門編譯的漢文西學書籍,如《幾何原本》、《坤輿萬國全圖》的早期版本,不僅影響了中國,也輾轉影響了日本蘭學的發展。日本早期的西洋知識,很大程度也通過澳門這個窗口獲得。
澳門還是東亞內部互動的「中立平台」。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當東亞國家之間因政治原因直接交往受阻時,如明清交替之際、德川幕府鎖國時期,澳門憑藉其中葡共管的特殊地位,往往能維持一種相對的「中立性」,成為中日、中韓乃至日韓之間進行非官方、民間交流的間接渠道。來自東亞不同地區的商人在此匯聚,交換的不僅是貨物,還有信息、習俗乃至審美趣味。一些流亡人士也曾短暫棲身澳門,成為東亞內部思想流動的特殊載體。
多元共生,孕育了獨特的「澳門人文」。數百年的東西交融,加上本地華人深厚的中華文化根基,使得澳門自身也孕育出一種獨一無二的混合型文化景觀。這體現在語言(中葡語交融詞彙)、宗教(多種信仰和諧共存)、建築(中西合璧的世界遺產)、飲食、民俗等方方面面。這種「和而不同」的多元共生經驗,本身就是對東亞人文精神中包容性、和諧性的一種生動詮釋和實踐。媽祖信仰作為東亞海洋文化的重要紐帶,在澳門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東亞文化之都」賦予的新使命
澳門榮獲二○二五年「東亞文化之都」,這不僅是對澳門歷史文化價值的國際認可,更賦予其在新時代推動東亞人文交流更深層次發展的使命。這契合了東亞各國人民增進相互理解、深化文化認同的共同願望。澳門應藉此契機:
——深化東亞文明互鑒研究。利用澳門中西文化研究積澱深厚的優勢,聯合中日韓等國的學術力量,系統梳理、深入研究歷史上經由澳門發生的東亞內部及東亞與世界的文化交流史實、人物、文本。在諸多領域,澳門可以提供獨特的歷史地理視角。
——打造高端人文對話平台:澳門擁有舉辦國際會議的良好設施與經驗。應充分利用「文化之都」的品牌效應,創設或提升常設性的、高水平的東亞人文論壇或學術研討會。邀請各國哲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齊聚澳門,就東亞共同面臨的現代性挑戰、傳統價值的當代轉化、區域和平與共同體意識構建等深層次議題進行坦誠、深入的對話,讓澳門成為東亞思想碰撞與融合的新熔爐。
——推動青年與未來的交流。文化的未來在青年。澳門應設計更多面向東亞各國青少年的文化交流項目。利用澳門中西交融的生動場景,讓東亞青年親身體驗文化多樣性的魅力,理解彼此文明的根脈,共同探索面向未來的東亞人文精神新內涵,數字技術可以極大拓展交流的廣度與深度。
——創新人文合作模式。澳門在文化遺產保護、文化創意產業、藝術管理等方面有其特色。可以探索與日韓等國在這些領域的三方或多方合作項目,例如聯合修復流散在外的東亞珍貴文獻或藝術品、共同製作反映東亞共同文化記憶的影視作品、開發融合東亞元素的文化旅遊線路,將歷史的人文紐帶轉化為創造當代共同文化財富的動力。
澳門雖小,但其在東亞人文交流史上的「山海連廊」角色,賦予了它獨特的歷史責任與當代價值。追問這座城市的身份密碼,其答案的核心之一,正在於它作為文明交流樞紐與共生體的本質。今天,作為「東亞文化之都」,澳門不應僅僅滿足於展示自身獨特的文化混合性,更應主動擔當,利用其歷史積澱、區位優勢、制度特色和開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努力成為東亞文明深度對話的「催化地」、東亞人文共同價值研究與創新的「實驗室」和東亞青年心靈相通、共創未來的「連接點」。
東方詩畫,意境高遠,是人類共通的語言;東亞人文,源遠流長,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讓我們以澳門為橋,以文化為舟,共同駛向東亞人文交流合作更加繁榮、深化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