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黛西札記/如何文旅\李 夢

時間:2025-09-11 05:02:12來源:大公报

  近日在一些交流活動中,與不少內地藝術家見面,聽他們分享在各自領域推動文化藝術傳播的探索和實踐,很受啟發。如今許多城市都在推廣文旅,顧名思義,就是探討如何以文化藝術為媒,推動旅遊業發展,促進消費,最終提升一座城市的經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

  如今互聯網高度發達,社交媒體蓬勃,在相當程度上改變甚至重構了內容生產和傳播的生態。在此情景下,文旅發展自然也無法延續「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傳統路數。文化藝術產品的推廣、特色IP和景點的打造,不單需要優質且有新意的內容,更需要在傳播方向和方法上多花功夫。相應地,藝術創作者不單需要練習基本功,更要懂得互聯網語境下傳播的邏輯和模式,用目標受眾喜歡且樂於接受的方式與他們對話和互動。在「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年代,僅僅有好內容而不懂得講好故事,是難以得到關注和認同的。泡泡瑪特的Labubu和Molly,哪吒系列電影及周邊文創,乃至最近熱映的動畫電影《浪浪山小妖怪》等,都是戳中人們笑點和淚點的例證。

  一座城市文旅的推廣,需要的不僅僅是多才多藝、十八般武藝各展身手的文旅部門工作人員或相關負責人,更需要每一位普通市民的參與和助力。只靠明星和名人的知名度和流量來推廣產品、景點或整座城市的形象和氣質,在如今自媒體快速發展的情形下,顯然是不夠的;所謂「高手在民間」,更多有活力的、扎根在熱氣騰騰生活中的「素人」參與到整個藝術文化語境建構的敘事中,唱一首「合唱」,奏一部「交響」,或許比獨唱和獨奏更引人共情。

  若探討香港文旅發展的題目,我想也可借鑒這樣的思路和策略。香港的在地歷史多元、豐厚,不同文化在此交織對話,共同模塑其獨特的「熔爐」樣態。在這個過程中,非遺傳承人、民間曲藝高手、素人書法家和畫家、製瓷大師、茶文化愛好者等等,都是呈示香港藝術文化多樣性的、活潑生動的主角。如能講好他們的故事,邀請他們在線上線下不同渠道講述各自的經歷和藝文旅程,或許更能引起外來遊客的好奇和興趣。

  在新的傳播語境下,一座城市的「出圈」,不僅關乎經濟實力,更要看它是否有趣,是否生機勃勃。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