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七日談(廣東篇)/港澳文化抗戰──以筆為槍的不屈戰場\梅 毅

時間:2025-09-02 05:02:07來源:大公报

  圖:「萬眾一心 維護和平──紀念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展覽」正在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中新社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當山河破碎的烽煙籠罩華夏,有一群人以筆為矛,以歌為刃,在殖民統治與戰亂夾縫中,築起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防線。

  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後,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爆發。在硝煙瀰漫的主戰場之外,香港與澳門──這兩座因殖民歷史而身份特殊的城市,悄然成為另一片「戰場」,以筆鋒為刃、以歌聲為號,展開了一場關乎民族精神存亡的文化抗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成為粵港抗戰史上獨樹一幟的精神豐碑。

  全面抗戰爆發後,澳葡當局明令禁止公開使用「抗日」「抗敵」等詞彙,澳門同胞卻以智慧破局,在日偽滲透的夾縫中築起精神長城,成為華南抗戰的隱蔽後方。澳門學術界、音樂界、體育界、戲劇界於一九三七年聯合成立「四界救災會」,巧借「救災」「賑濟」之名迂迴發聲。《朝陽日報》與《大眾報》成為核心陣地:頭版報道賑災募捐,內版卻載《義勇軍進行曲》歌詞、日軍暴行實錄、轉載前線戰報,成為澳門民眾了解抗戰實況的「地下窗口」;並開闢文藝副刊「烽火台」,用散文小說傳遞「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信念。一九三八年「七七事變」周年紀念日,兩報發起「全澳義賣運動」。茶樓點心印「毋忘七七」,魚檔懸「抗日鮮魚」,理髮店掛「剪髮一元,救國無悔」標語……百家商號齊心籌款九萬國幣,全數支援前線。當日偽勢力試圖在澳門開設親日報刊,澳門報人發起「潔淨新聞運動」,通過《大眾報》揭露漢奸媒體收受日資的醜聞,迫使三家報社停刊。一位編輯在社論中擲地有聲:「文字可焚,人心難滅!」

  學堂更是抗戰火種的孵化器。課本扉頁刻印「讀書救國,勿忘國恥」,音樂課教唱《開路先鋒》《五月的鮮花》,文具店售賣印有「讀書救國」的鉛筆盒。澳門培正中學學生成立「暴風劇社」,以暑期下鄉名義,冒死赴中山鄉村演出《鐵血忠魂》,用粵語話劇揭露漢奸行徑,演員隨身攜帶氰化鉀以防被捕。鏡湖醫院護士學校更是地下傳播中樞,教材夾頁秘密印刷《論持久戰》摘要;黨員柯麟開設戰時救護班,百餘名學員學成後分批潛入珠三角游擊區。一九四二年,日偽在澳門強推日語教育,望德中學校長反手開設「國語講習所」,免費教授中文;畢業生成立「修社」,傳唱《義勇軍進行曲》等金曲,用鄉音對抗日偽文化侵蝕。音樂家冼星海作品《黃河大合唱》經由「虹虹歌詠團」秘密傳唱。

  一九四一年「皖南事變」後,大批文化人轉移至香港。茅盾、夏衍、鄒韜奮等數百名文化人經中共秘密交通線抵港。同年四月,《華商報》以商報名義註冊創刊,成為中共在港首個公開陣地。隨後,茅盾主編《筆談》,鄒韜奮主持《大眾生活》,丁聰創辦「新美術社」,各類報刊如雨後春筍,使香港一躍成為「中國新文化中心」。中共香港文委更突破日偽文化封鎖,成立專項小組,在九龍設立地下印刷廠,秘密翻印毛澤東《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偽裝成《文史通義》等,經貨船遠銷東南亞,一年內輸送超二萬冊,將「中國抗戰之聲」傳向世界。一九四一年,香港淪陷後,印刷廠轉移至新界山洞,用驢車運送油墨紙張,堅持翻印進步書刊。鄒韜奮題寫報頭的《東江民報》,由茅盾題寫副刊「民聲」,丁聰繪製漫畫。這份誕生於游擊根據地的報紙,通過「賣菜阿婆」「漁家少年」組成傳遞網,覆蓋珠三角二十餘縣,成為淪陷區罕見的「真相之聲」。

  文化作品成為跨越階層的動員利器。馬思聰在廣州轟炸中創作《武裝保衛華南》。黃友棣於粵北炮火中譜《杜鵑花》,歌聲從戰場傳至澳門街頭,成為「中國版《喀秋莎》」。香港文藝界以戲劇為匕首,直刺民眾心靈──旅港劇人協會公演的《霧重慶》《希特勒的傑作》,連演十四場座無虛席,劇中一句「黑暗終將潰敗」,引觀眾含淚高唱《義勇軍進行曲》;藍白劇社在油麻地碼頭搭台,演至《重逢》高潮時疾呼「中國人不殺中國人」,觀眾當場報名參加戰地救護團。廣東籍木刻版畫家黃新波更是刻刀不離身,作品《射擊手》成為《新華南》創刊號封面,士兵持槍的剪影被稱作「抵抗的圖騰」;《他並沒有死去》中血肉模糊卻緊握步槍的戰士,成反戰海報經典。

  作為中共廣東省委機關報,《前進報》的生存堪稱傳奇。一九四一年香港淪陷後,文化人分批撤向東江游擊區,鄒韜奮、茅盾等人將游擊隊的油印小報《新百姓報》改組為《東江民報》,鄒韜奮題寫報頭,茅盾為副刊命名「民聲」,漫畫家丁聰、特偉繪製《鬼子現形記》,揭露日偽「共榮圈」騙局。一九四二年,《東江民報》更名《前進報》,成為淪陷區核心喉舌。報社隨東江縱隊輾轉深山,編輯背着鋼板油印機轉移於山林。每期報紙由交通員偽裝成「祭祖紙錢」「嫁妝禮單」,經地下黨驛站接力傳遞,三日內送達廣州、香港地下組織。日偽懸賞千元捉拿「共黨筆匪」,卻屢遭民眾掩護。一次印刷點被搗毀,次日新報仍出現在茶樓飯館。一九四三年,日軍懸賞千大洋追剿《前進報》主編楊奇,報社三度被搗毀。次年揭露日軍強徵「慰安婦」的特稿,通過澳門商會渠道傳至國際媒體,引發美聯社轉載。日偽懸賞「一張報換一顆子彈」,報社七次被搗毀,卻堅持出版至抗戰勝利。據統計,該報在一九四二至一九四五年間出版約一百期,最高發行量突破七千份,成為淪陷區發行量最大的地下報紙。

  抗戰時期的港澳文化抗戰,是一部「無槍的戰士用精神作戰」的史詩。從《東江民報》的油墨到冼星海的音符,從課堂內的「勿忘國恥」到劇場的吶喊──這些看似柔性的文化力量,實為民族精神的鋼骨。它不顯炮火,卻直抵人心;不見硝煙,卻重塑山河。

  今日澳門博物館泛黃的《朝陽日報》、香港文化博物館陳列的斑駁油印機,仍在無聲訴說:「當國土淪喪時,文化的堅守就是最後的國土。」這些以筆為槍的戰士未曾開過一槍,卻用生命證明──文字可焚,人心不滅;歌聲暫歇,精神永存。這正是「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最堅韌的抵抗。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