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大狀王》舞台設計團隊成員楊子欣(左起)、黃逸君、張正和。
音樂劇《大狀王》繼於上海、北京完成巡演後,現正回到香港展開第三度公演。日前本劇舞台設計團隊——舞台美學指導黃逸君、布景設計張正和及燈光設計楊子欣接受《大公報》訪問,分享創作理念與舞台細節。他們亦展示如何運用雙層轉台、燈光與色彩,營造公堂、回憶乃至「心理煉獄」等場景氛圍;同時講述在巡演過程中,因應不同劇院條件作出的調整,以及處理突發狀況的經驗。設計團隊表示,每一個舞台機關與光影變化都與劇情及音樂緊密結合,不僅呈現故事情節,也呈現人物心理的真實。\大公報記者 郭悅盈(文、圖)
在《大狀王》中,那個如同命運羅盤般不斷旋轉的雙層舞台,無疑是整個視覺敘事的靈魂。巨大的圓形轉台之上嵌套一個可獨立運作的方形轉台,兩者的精密協作,幻化出公堂、回憶、水下世界乃至「心理煉獄」等情景。
雙舞台設置替代寫實
創作之初,團隊就確立了一個明確方向:擺脫傳統古裝劇寫實堆砌的窠臼,轉向更具現代感與象徵性的極簡風格。黃逸君在示範操作時解釋道:「我們最重要的決定,就是『抽空』(留白)。舞台不是倉庫,不是把所有東西搬上去就叫設計。我們要用最少的元素,去激發觀眾最大的想像力。」
這種理念在「報應」一幕體現得淋漓盡致。童年的阿細與方唐鏡跌入水中,命運驟然轉折。張正和回憶,團隊在討論這場戲時,「大家(的)共識就是『不能寫實』。電影裏可以拍真落水,但舞台要追求意象與象徵。」於是,真水被「抽掉」,取而代之的是轉台的運動。黃逸君補充:「『掉進水裏』給了我們最關鍵的啟發。當圓台旋轉、方台錯位時,那種天旋地轉的離心感,能讓觀眾身臨其境,比真水更能代入角色內心。舞台機械本身就在替演員『演戲』,告訴觀眾『他正被命運的漩渦吞噬』。」因此,雙轉台不僅是舞台機關,更是一個精準的敘事儀器。每一次旋轉的方向、角度與速度,都與故事、音樂、情感緊密相扣,定下了整個舞台設計的基調——不是呈現現實,而是呈現心理的真實感受。
燈光色彩傳達情感記憶
在雙轉台與留白之外,顏色的選擇同樣是舞台設計的關鍵難題。張正和坦言:「其實我們沒有用太多顏色,大多時候都是盡量節制。顏色一旦太多,就會把觀眾的注意力帶走。」其中特別具有代表性的,是劇中反覆出現的一抹綠色。在「報應」一幕裏曾出現過的深綠色,到「終審」一幕當童聲響起時再次浮現。「它象徵着倆哥們的情感,隨着故事推進而出現或消退。」這樣的設計,正好呼應劇中的金句——「有幾多邂逅,會終生也未忘記」。燈光的色彩成為一種情感記憶的載體,讓觀眾在故事的關鍵時刻,因為顏色的重現而被牽引,體驗到角色之間難以抹去的牽絆。
如果說整體設計勾勒出舞台的骨架,那麼細節上的打磨則讓它真正鮮活起來。從椅子的木質色澤,到燈光下微妙的偏啡色或透亮,都經過一次次調整。「我們試了很多輪,才找到那個既能暗合東方氣質,又能在燈光下變化的色彩。」黃逸君表示,所有色彩設計都與音樂及「舞台cue(指令點)」嚴密相扣:「有時候四秒就要轉一次色,跟演員、音樂、舞台動作全部同步,這是最需要處理、也最容易出錯的地方。」在一些經典場景中,舞台高度、燈光與布景層次都經過精心安排。例如被迫嫁給「肺癆鬼」的秀秀一幕,光影與布景的交錯,不僅塑造了壓抑氛圍,也強化了角色內心的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