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現在英國一些很美味的食物都夾在了麵包片之間,這種說法雖有些絕對,但至少道出部分事實。
早前有英國美食博主發帖稱,倫敦東區有一條小巷,每到午餐時間都擠滿人,其中大部分是穿着時尚的千禧世代,伴隨着一陣陣燃木烤箱的香味,不斷有人手拿三文治從隊伍裏走出來。原來這家名叫Rogue Sarnies的店以賣三文治走紅,因太受歡迎,需提前預訂,這些排隊的人都是下了訂單的。至於為何有這麼多食客捧場,按餐廳老闆的說法,因為比起進正式餐廳點菜,人們愈來愈喜歡拿起就走的三文治,況且該店的食材和搭配都獨具匠心,吃起來有米芝蓮的感覺。
從實際情況看,他所言非虛,如今從倫敦的Dom's Subs,到曼徹斯特的Fat Pat's,再到愛丁堡的Alby's,英國各類三文治店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售包括雞肉沙瓦瑪、羅曼斯可醬土豆泥、烤辣椒和脆脆的炸杏仁等創意餡料,新式炒豬肉和醃製醬,以及奶酪和辣椒牛排等不同口味的三文治。儘管相比普通三文治,它們的價格略貴,平均十英鎊左右,但市場需求旺盛。如同美食評論家所說,「它們就像一頓三道菜的大餐,只是不用盤子,而是把東西夾在麵包片裏」。
這股三文治潮流也打破了其長期以來形成的刻板印象,自十九世紀中葉起,隨着工業社會及工人階級的崛起,速食成為一種流行趨勢,而三文治以製作簡單,食材組合自由,便攜易食且口味多樣而廣受歡迎。當時倫敦街頭至少有七十多處小吃店出售三文治,此後一直在英國人餐桌佔有一席之地,直到今天三文治生意仍長盛不衰。從口味上講,英國人常吃的三文治十分單調,通常是肉類配蔬菜。上世紀七十年代,最經典的一個三文治廣告,便是倫敦一家商店裏堆滿切片白麵包,中間夾着火腿和香腸。作家艾米莉.博斯特在《禮儀》一書中描述了英式傳統家庭三文治:大人和小孩子都愛吃上面放好作料並塗有一點牛油或沙拉醬,使麵包吃起來潤滑一點的夾肉三文治。
曾經擔任中國駐英國大使的傅瑩在《大使衣櫥:外交禮儀之旅》一書中,提到了她對英國三文治的印象,當時她應邀參加白金漢宮的花園酒會,招待客人的就是傳統英式紅茶配三文治,材料有黃瓜片、火腿和雞蛋等,都是相當簡易的。王室有過統計,每次花園酒會消耗大約二萬個三文治和二萬七千杯茶,英國人對三文治的喜愛程度可見一斑。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由瑪莎百貨開創的包裝袋三文治開始風靡市場,奠定了今天英國的三文治主流格局。或許是吃厭了三文治單調的款式,近年來人們開始追求口味的變化,愈來愈多人放棄了火腿和芥末等經典配料,在選擇上更加多樣化和有創意及創新。根據一項潮流趨勢的市場調查,英國老一輩人偏愛火腿三文治,大多數嬰兒潮世代喜歡配切達乾酪,而Z世代更喜歡雞肉和精緻的餡料。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三文治曾被視為「垃圾食品」,因其含有高油、高鹽、高糖的食材,並且不少上班族只再配可樂和薯片就算是一餐飯,令營養不容易均衡。為了改變這種情況,近年不少新式三文治店應運而生,食材選用燉肉、自製的酸辣泡菜、雞蛋或小土豆等,麵包則選用比酸麵團更受青睞的自製佛卡夏麵包,受到食客們的好評。
另外,隨着疫情期間外賣興起,更多餐廳推出創新三文治。比如Rogue Sarnies,在三文治裏面夾上櫛瓜、博洛蒂豆和山蘿蔔,還有甜番茄、清涼的布拉塔奶酪和檸檬醬,麵包酥脆,香味十足。Fat Pat's提供餡料為納許維爾辣炸雞、費城奶酪牛排配脆洋葱、五種混合黏稠乳酪的三文治。Silver的三文治餡料則包括鹹牛肉配泡菜,瑞士奶酪和芥末配肉丸子,鮪魚蛋黃醬配蒔蘿、酸豆、橄欖、醃洋葱和黃瓜等等。該店註明雞肉不是來自超市的預製品,而是每天早上用百里香、大蒜和橄欖油現烤的,蒜泥蛋黃醬是自製的。
英國名廚馬克斯.哈雷說過,美食不外乎是「冷熱、酸甜、脆軟」這三個核心元素的對比,美味就在其中,而完美的三文治應該「每一口都包含所有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