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湖,像掛在雄偉泰山衣襟上碧綠的「寶葫蘆」。
戴村壩,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京杭大運河的「運河之心」。
戴村壩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的東南方、大汶河和大清河的交界處,上游大汶河孕育了大汶口文化,下游大清河自東向西流往八百里水泊東平湖,戴村壩南側是明初人工開挖的小汶河,可直插京杭大運河;該壩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至今已六百多年,是京杭大運河南旺分水樞紐工程的要件。大壩像一條巨龍橫卧在波濤洶湧的大汶河之上,將攔截之水通過小汶河源源不斷地補充到大運河南旺分水樞紐,水流在這裏「七分向北朝天子,三分往南接皇糧」,因而戴村壩享有「北方都江堰」美譽。
跨入二○二四年春節期間,山東大地先後降了兩場雪。為了一睹雪中戴村壩的風采,從即時視頻中只見壩體和道路均被薄薄的白雪覆蓋,空中時而還有飛鳥掠過,壩上依然水流如注,如雷貫耳。
二○二三年,為目睹戴村壩「高崖飛瀑、戴壩虎嘯」壯觀景象,我連跑了兩趟戴村壩。受颱風「杜蘇芮」影響,大汶河上游泰萊地區出現強降雨,七月三十一日零時,戴村壩最大洪峰流量達到七百六十三立方米每秒。八月二日,我懷着崇敬的心情,再一次來到泰安東平縣,欣賞戴村壩景區的壯觀景象。登上北壩台,手扶柵欄舉目南望,只見這長四百多米的大壩,從北往南伸展着,像一條橫卧的巨蟒、長龍,把汶河與清河瞬即斷開。當奔騰呼嘯的汶河水,翻越戴村壩,躍入大清河,濺起翻滾的白浪,勢如萬馬奔騰,聲如龍吟虎嘯,大壩上水霧瀰漫、仙境一般。時而有鯉魚在清河的白浪裏騰空躍起,逆流回跳,爭相「躍龍門」。鯉魚有跳水的習性,汶河裏的鯉魚迅猛沖下清河時受到驚嚇,時而躍出水面,擺尾騰空,有的沖出水浪一米多高,蔚為壯觀。此處景點,成為人們寄託美好願望的「打卡地」。
站在戴村壩,頓感心胸開闊,有一種呼風喚雨的吶喊在呼嘯,有一種撼人心魄的力量在衝撞,有一種洶湧澎湃的革命精神在狂奔……
京杭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與長城、新疆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使用至今,已二千五百多年。
翻開歷史畫卷,沿歲月長河尋根溯源。泰山的偉岸高聳,使泰安東平縣這一帶成為大運河沿途地勢最高點,大運河水流小的時候難以北流,水枯期經常斷航。水利史學家姚漢源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大運河運力不足,根源在山東。
戴村壩是我國偉大的水利工程,南北經濟往來和人員交流的水上通道,猶如貫通南北的粗大血管。明代初年由於黃河多次決口和改道,造成了下游河道淤積,使京杭大運河河道堵塞,漕運不暢,嚴重影響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後,為實現南糧北運,在元代京杭運河的基礎上,對重要河段進行疏浚改造。京杭運河的制高點和分水嶺在濟寧南旺段,所處位置比北邊的臨清高出三十米,比南邊江蘇徐州高出四十米。但由於南旺地勢高而形成水脊,使南旺以北河段時常處於淺水或無水狀態,即便在豐水期,南旺以北的運河水量仍然不足,漕船至此往往難以通行,重載的漕船更是寸步難行。大運河這貫通南北的水道出現淺流甚至斷流現象。
如何解決京杭大運河這個關係國家命脈的重大問題,成為朝野上下懸在心頭的難題。癥結找到了,又該如何解決呢?
明成祖朱棣即位遷都北京後,重視發展經濟、興修水利、治理黃河、減輕稅負。明永樂九年,明成祖朱棣針對黃河連年為患的現狀,為保證南糧北調,命工部尚書宋禮來此治理,開始了對黃河與大運河統籌治理,拉開「引汶濟運」的序幕。
二○○二年,大運河被納入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在山東以地下隧洞方式穿過黃河,成為連接黃河兩岸輸水幹線的關鍵控制性工程。時隔數百年,黃河與大運河再次握手,為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