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瓜園/窩頭的雅號\蓬山

時間:2025-10-17 05:02:25來源:大公报

  幾位老友聚餐,滿桌魚肉剩下不少,唯一盤摻雜野菜的玉米麵窩頭,全部被消滅乾淨。窩頭,又叫窩窩頭,往昔物質匱乏的年月,是北方百姓餐桌上的主角,饅頭、米飯則是奢侈品。而今,大魚大肉等油膩食物吃多了,窩頭等粗糧又重新受到青睞。

  現在吃的窩頭,都是黃澄澄的玉米麵捏成,有的還加上南瓜或栗子粉,口感更軟糯。以前的窩頭可不是這樣,用大顆粒的玉米碴捏成,顏色是沉甸甸的黃褐,質地粗糲,像個夯土築成的小小堡壘。更窮的人家,連玉米碴都不夠吃,還要再添加一些高粱米、番薯粉,窩頭就更加青黑、堅硬了。

  傳統相聲裏有一首《窩窩賦》,據說是清代某進士所作。當中有句:「味當耐久,有終日之飽;每飯不離,毋須臾之拋。富豪視爾為粗糟,吾輩看爾為舊交。」這概括出窩頭的優點:便宜、飽腹,正是窮人最需要的。梁實秋寫過一篇《窩頭》:「總而言之,窩頭是窮苦的象徵。」

  但窮歸窮,過日子需要開心。窩頭的雅號是不少的。窩頭的做法是「九外一中」,一個大拇指伸進麵團,九個手指團團托住旋轉,從而捏成了形如中空的塔,故美其名曰「黃金塔」。這好比把榆樹的嫩葉稱為「榆錢」一樣,寄託了窮人的發財夢。

  抗戰時期,在山東的抗日游擊隊,最上等的食物就是紅高粱窩窩頭,戰士們戲稱是「擲彈筒炮彈」。因為這種窩窩頭顏色黑裏透紅,硬邦邦的,中間有個眼,可將醃鹹菜塞進去一起吃,形似將炮彈塞進擲彈筒裏。

  而江淮一帶的新四軍戰士,則將窩頭叫作「豬肝」。戰士們就是靠「豬肝」「擲彈筒炮彈」,一次次打敗了日偽軍。這些雅號,從苦難中折射出幽默與韌性,是值得銘記的。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