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城市地圖/尋根北京西北農耕脈絡

時間:2025-10-18 05:01:25來源:大公报

  圖:尋根北京西北農耕脈絡

  在北京生活了四十餘年,先農壇、頤和園,以及頤和園附近的三山五園,都是筆者時常徘徊流連之處。然而以往只是匆匆獨行、片斷遊覽,從未想過它們之間藏着怎樣的聯繫。直到某天與友人聊起「京西稻」,才恍然驚覺:這些地點背後,竟蜿蜒着一條與農業、歷史相繫的隱秘脈絡。\增 元(文、圖)

  一念既生,便再難按捺──筆者決定踏上一場穿越時空的「農耕尋根之旅」,循着稻香,重新走進北京這座城市的記憶深處。

  先農壇回望農業禮制地位

  第一站,先農壇。這裏曾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先農、舉行親耕典禮的莊嚴聖地。每年春季,皇帝親率文武百官至此,行隆重的親耕大禮。這並非尋常的農事活動,而是一場極具象徵意義的國家級盛典,既彰顯「以農為本」的治國方略,又通過皇帝親手扶犁,三推三返的儀式動作,祈求上天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深刻詮釋中國傳統「天人相應」的哲學理念。

  親耕禮成,皇帝與百官移步至「慶成宮」,以茶代酒,共祝春耕順利、秋收豐稔。慶成宮最初名曰「齋宮」,是皇帝祭農大典前齋戒靜心之處。乾隆年間更名,轉為親耕禮畢後舉辦慶功宴飲的地方。由於該宮是北京中軸線上唯一設立的慶賀宮殿,因而使得先農壇與天壇、地壇等重大祭祀場所不同,更加凸顯了農業在傳統禮制體系中的崇高地位。

  皇帝親耕之地,名曰「一畝三分地」。與今日人們譏諷眼界狹隘的俗語不同,最初它專指這片神聖莊嚴的耤田。一畝地為十分,而皇帝僅親耕其中三分,以示重農勸稼,其餘部分則由陪同的耆老、官員與農夫們共同完成。自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確立該制,至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仍沿襲不變,遂成定製。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親耕儀式中所使用的稻種,被引種至京西北塢的皇家御田。後來漸成規模,又推及民間,成為了名揚四方的「京西稻」。可以說,先農壇不僅是京西稻在禮制上的神聖起點,更是其作為物種傳播的重要源頭。

  「一畝三分地」所收穫的糧食,被專門貯存在素有「天下第一倉」之譽的東院神倉中。這座院落四周紅牆環抱,入口處是一座精緻的垂花門,靜默中流露出皇家禁地特有的莊嚴與神聖。收穫的穀物先在收穀亭中風乾晾曬,再經碾磨加工,最終納入神倉,以備國家祭典使用。時光荏苒,如今的倉廒已成為歷史的遺跡,但卻依然瀰漫着一種無形的豐饒。人們立於垂花門下,彷彿依稀仍可聽見歷史的回聲:風穿過收穀亭,猶如一聲悠長的讚嘆,頌揚着曾棲息於此的、關於泥土、生命與蒼天的所有虔誠。

  遊覽頤和園體會重農理念

  第二站,頤和園耕織圖。隱於頤和園西北角的耕織圖景區(原為清漪園),與先農壇淵源頗深,卻另有一番意境。如果說先農壇是皇帝親耕重農的禮制空間,那麼乾隆所建的頤和園耕織圖,則將重農理念化為可遊可賞的文化實景長廊。一南一北,遙相呼應,堪稱清代農業禮制的「雙子星座」。

  景區內建築素雅古樸,延賞齋、澄鮮堂、蠶神廟、水村居等錯落其間,與昆明湖東岸的銅牛遙相呼應,暗合「牛郎織女」的傳說意象。最珍貴的是四十多塊耕織圖碑石,以刀為筆、以石為紙,繪出農耕蠶織的全過程,堪稱一部石上農業史詩。可惜它們命運多舛: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清漪園,碑石多數崩毀;餘下的在百餘年間流離失所,被挪作牆基、墊石,漸漸星散。現僅存部分碑石藏於國家博物館,見證了頤和園鼎盛、湮滅與重生的滄桑歷程。

  於稻海間在《耕織圖》中耕作

  第三站,六郎莊、北塢、中塢及上莊。從六郎莊穿行頤和園至北塢、中塢,再驅車一路向北抵達上莊,彷彿瞬間踏入了另一個世界。這裏不僅有連綴成片的京西稻田,更有一望無際的稻海。夏日,萬畝禾苗翻湧如碧波;秋至,大地鋪金,彷彿天地織錦,一派生機灼灼,豐饒無際。

  漫步在稻田之間,每一步彷彿都走在畫卷中:陽光穿透綠葉,稻穗身披金紗。風吹稻浪,滿鼻都是清新的稻香。田間地頭,不時還會偶遇一些散落的鐵藝畫作。起初它們並不惹眼,但隨着腳步延伸,才發覺這些作品靜靜地遍布園中,如謎一般等待被發現。細細看去,方知它們的靈感源自中國古代的《耕織圖》。

  耕織圖分為「耕」與「織」兩部分。稻田中的鐵藝畫,選取的正是「耕圖」部分的內容,刻畫了水稻從播種到收穫的生長過程。有關方面通過現實與藝術、實景與畫作相融合的表達方式,意在將昔日已經損毀的耕織圖石碑文化內涵,重新賦予這片土地,完成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傳承與重生。

  手提藤籃、蹣跚學步的孩童,懵懂而認真地走進這片燦爛之中,彷彿正在親身體驗「粒粒皆辛苦」的深遠意味;五〇、六〇後們則於此重拾歲月,將一代人的青春與熱望編織進稻香之中,追尋着那曾經擁有過的時光與詩意。每個人,在這裏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光影與故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