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文化什錦/曹操的「文多字少」之尬\李丹崖

時間:2022-10-11 04:24:21來源:大公报

  圖:陝西漢中博物館中存有「袞雪」二字。\資料圖片

  曹操是極擅書法的,尤工章草。

  曹操為了書法,曾經儲存有大量的高端墨。晉代陸雲在給陸機的信中說:「曹公藏石墨數十萬斤。」足見其為了寫字,做了多少儲備。除此之外,史料記載,他還曾把鍾繇、梁鵠的字釘在行軍打仗中,日日習練。

  曹操的書法之美,在很多書法評論中,都有記載,比如,在韋續的《唐人書評》中,對曹操的書法這樣描摹:「曹操書金花細落,遍地玲瓏,荊玉分輝,瑶岩璀璨。」筆墨如金,筆鋒在紙張上掃過,如大風過野,遍地玲瓏。足見曹操字跡秀美,璀璨耀眼,似煙花和星辰。

  同樣是在唐代,書法家兼評論家張懷瓘在書法評論專著《書斷》中稱曹操「雄逸絕倫」,與韋續所評,可謂一陰一陽,不同的人,對一位書家的認知也不同。

  曹操的現存書法遺跡很少,從現有的資料上來看,僅陝西漢中博物館中存有「袞雪」二字,「袞雪」二字的由來,係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在漢中褒谷口駐兵的時候,一日親見褒河之水浩浩蕩蕩,流湍飛瀉,撞擊岸邊石塊,水花如碎玉,曹操就揮筆寫下「袞雪」二字。隨從提醒他說:「『袞』字缺水三點」。曹操笑曰:「一河流水,豈缺水乎!」這事,後來被人奉為美談,「袞雪」二字後來也被刻石於褒河。從這二字的拓片上來看,曹操書法果真雄毅絕倫,隸墨雄瞻。

  那麼,寫到這裏,肯定很多人訝異,曹操的書法如此之好,為何同時代的書家譬如梁鵠、蔡邕等,流傳下來的墨寶之多,曹操為何寥若晨星?

  這件事的緣由,需從曹操在後世被三次「黑化」或臉譜化說起。

  第一次,是被北魏孝文帝的「錯愛」。何謂「錯愛」?眾所周知,北魏時期,孝文帝為了加強對漢人的統治,以曹操為尊,他原本是用「北魏」和「曹魏」搭上一些關係,便於今後統治需要,他為了和中原人處好關係,做了一系列漢化的舉措,包括改革官制、禁止胡服胡語、改鮮卑姓氏為漢姓、遷都洛陽……不曾想,想法是好的,在實操的過程中,帶來了「後遺症」。由於孝文帝在拓疆擴域的交戰中殺死了不少中原人,也導致一部分中原人背井離鄉,逃亡江南。這些流亡的中原人因為憎恨孝文帝,「恨」屋及烏,把曹操也當成了他的「同黨」,一起抹黑。

  第二次,是被「程朱理學」思潮「拉墊背」。程朱理學中的官方正統思想認為,曹操與孫權都是「漢賊」,只有劉備才是正宗。從而,批判有加,再加上宋朝偏巧出現了外族入侵,北方的遼金勢力曾一度把宋朝的政權趕到了長江以南,這種境況,從戰爭的區域上來看,很像三國時期,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為大一統的東漢所做的匡扶式戰爭。於是,人們這時候把曹操再次拉上「批判台」。

  第三次,被《三國演義》「改頭換面」。這是很簡單的事情,小說就是小說,不同於正史,殺傷力卻很大。以至於到了明末清初乃至以後更長的一段時間,京劇中的曹操逐漸被演化成了淨角形象,白臉。曹操自此徹底被「黑透」。

  以上三次「被黑」,帶來的後果是,曹操的書法作品悉數被毀壞,文學作品因為被記錄在正史中,或是「口口相傳」,或是他的作品太耀眼了,眾人有了一分為二的認知觀,才沒有被遺忘。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