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東西走廊/最後的荒野\吳 捷

時間:2021-07-13 04:24:06來源:大公报

  圖:位於美國猶他州的熊耳國立保護區的「熊耳朵」山包。\作者攝

  新墨西哥州白沙國家公園(White Sands National Park),世界最大的石膏沙丘群。兩億多年前的淺海,蒸發為雨雲虹霓,留下曾溶於水中的石膏,層層疊疊,風欺霜齧,碎為粉屑,沙聚成丘,綿延近六百平方公里,反射出刺眼的陽光。

  「這麼多石膏,可以做多少豆腐啊!」爬到沙丘頂端,俯瞰白沙如雪,我不爭氣地想到了吃。

  石膏不僅可以點豆腐,還用於製造啤酒、芝士、雪糕、麵包(人一生平均要吃下二十八磅石膏),是日用品、建材的常見原料,所以石膏產業利潤滾滾。上世紀二十年代,本地人將這片沙丘申請為國立保護區,所以今天我能站在沙丘之頂而非礦坑邊緣,所以樹形絲蘭、小狐、走鵑、無耳白蜥、阿帕奇囊鼠等動植物──包括四十五種別處所無的動物──有一方棲息之地。

  白沙,令我想起灣島國家海濱(Gulf Islands National Seashore)純白的石英沙灘。那裏是海龜的樂園,已發現的七種海龜有四種以之為家,其中有極度瀕危的Kemp's Ridley(肯氏龜)。遊客中心的員工送我一個「救救小鳥」的冰箱貼,一再告誡我慢慢開車:「每年二月到九月,好幾種水鳥會來沙灘上產卵。羽翼未豐的幼鳥有時走到公路上來,很多死在遊客的車輪下。」

  美國的國家公園、國立保護區、國家歷史遺址和國家級的海濱、森林、草原,我去過五十多個。最初只是遊山玩水,探幽覓奇,近年才認識到它們保存、保護了重要的生物、自然和歷史資源。作家、博物學家Terry Tempest Williams在《The Hour of Land》中警告,截至二○一六年,美國有四十二個國家公園和保護區受到人類活動尤其是油氣開發的威脅。

  我去灣島國家海濱,是二○一○年英國石油公司墨西哥灣石油洩漏事故整整十年後,已看不到黏稠的黑死。Terry Williams事發百日後去墨西哥灣沿岸採訪,仍見到大量死亡的海洋生物和瀕死的漁業、飲食業。她還發現,所謂的清除原油,是用劇毒的分散劑將漂在海面的油藏匿到海底,只需一次颶風,就可以把它翻回海面和岸上,而海中微生物和魚類已在吞食被分散劑化開的原油。

  Williams是猶他州人,很清楚石油、天然氣公司在西部的巨大勢力。二○一七年,特朗普宣布大幅削減猶他州兩個國立保護區的範圍,以開發當地油氣、畜牧能源,其中熊耳保護區(Bears Ears National Monument)被砍掉百分之八十五的面積。為發展商業捕魚,特朗普還將羅德島州的一處國立保護區縮小範圍。環保組織激烈抗議的同時,當然不會忘記,小布什政府曾將大片聯邦政府管轄的公共土地低價出租給油氣公司,任其將美國的荒原和海濱鑿成百孔千瘡。

  其實熊耳保護區建立時即有極大爭議,反對者認為當地人生活艱困,那片土地劃歸國有後,人們可利用的資源將明顯減少。而特朗普也並非破壞古蹟和生態的狂魔。他新建了五個國立保護區,並簽署法案,每年劃撥近三十億美元保護生態。北達科他州二○○六年發現油田後,想迅速發財的各路人馬紛至沓來。州內羅斯福國家公園(Theodore Roosevelt National Park)的園長盡力阻止石油公司在公園邊界鑽井,卻也承認,石油公司在油田附近小鎮建起圖書館、游泳池,做了很多好事。上世紀三十年代,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獨子小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Jr.)協助擴張大提頓國家公園(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計劃分批買下公園周邊地產,最後納入國家公園管理系統,孰料反對力量強大,過程相當曲折。當地人認為是政府插手蠶食私人土地,農場主則要保衛放牧權。公益事業如果沒有公民的共識作後盾,艱辛程度可想而知。

  「使用」和「保護」是永恆的矛盾,涉及政府、社團、公司、公民的多方利益,牽扯到法律、經濟、生態、科研、文化、宗教、原住民權利等眾多層面。人口增加只會加劇這一對矛盾,使荒山野地不但更具價值,也更受威脅。解開死結,關鍵在規劃。Terry Williams說,環保組織不是反對開發資源,而是促使政府和資本心存良知和未來,多方合作,平衡利害,用遠景規劃避免短視的愚蠢和失誤造成無法挽回的災難。

  美國日裔物理學家加來道雄在《The Future of Humanity》中說,地球生命迄今經歷了五次滅絕大劫,但目前人類面對的災難主要源於自身愚昧:全球氣候變暖、人口爆炸、核戰爭;最終,人們將為爭奪最後一點資源而彼此毀滅。他與一眾科學家和科幻作家的方案?離開地球,殖民火星。Isaac Asimov的《Foundation》科幻系列甚至描述人類成功殖民整個銀河系。然而,為何不好好保護現在這個家?如果沒有一顆謙卑、珍惜的心,即便去了新的星球,大概也會很快將那裏的資源揮霍一空,環境糟蹋殆盡。到那時,人類又將逃向何方?

  我經常回到美國西部,走在億萬年的峽谷和沙漠間,從荒野中繁榮的動植物感受敬畏,在渺無人煙裏尋求寧靜。今年夏天,我來到面積僅餘百分之十五的熊耳國立保護區,遙望兩個梯形「熊耳朵」山包。那是當地原住民部落的神山,活着他們口口相傳的故事,跳躍着羚羊、大角鹿、駝鹿,流淌着不可見的靈感之泉。歷史遺跡和生態系統,像腳下乾裂的土壤一樣脆弱,像土縫中鑽出的野花一樣堅韌,它們只需要我們懷着一顆珍惜的心,袖手,遠觀。這是一些珍稀動植物最後的家園,是有強大破壞力的我們在鑽探深山、污染海洋並且企圖殖民火星之餘最後的荒野。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