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投資者處理交易,只能夠通過實戰去發掘。
買入認購期權後,正股股價發展符合預期上漲,自然是最好的結果。然而,股價表現不似預期,出現賬面虧損,這個時候需要盡快作出跟進行動。同樣,投資者首先要對後市有基本想法:股價繼續向下,或上落橫行,或現反彈行情。
投資者B在7月中旬買入工行(01398)的認購期權,行使價6.5元,9月底到期,報價0.1元,每張合約1000股,支付期權金100元。當日工行股價收報6.14元。期後工行股價不升反跌,在8月初更跌穿6元整數關口,收報5.98元。
實戰中發掘最佳選項
這個時候他應該馬上作出跟進行動。選項一:立刻「斬纜」,沽出期權止蝕,避免虧損擴大風險。因為一宗交易虧損10%,在另一宗交易賺獲11%利潤,才能夠回本。若果一宗交易虧損50%,便需要在另一宗交易賺獲一倍利潤。專家一般建議這個選項。這個選項的前提是,投資者B對後市方向欠缺明確觀點,或者看淡後市。
選項二:繼續持有原先期權倉位,另外再賣出行使價較高的認購期權,因着賣出認購期權,收取期權金,降低原先交易的成本。舉例,投資者B在工行股價收報5.98元時,翌日買入行使價6.6元認購期權,報價0.04元,收取期權金40元。他原先已支付100元期權金,最新交易收取40元,令到總交易成本由100元降至60元。這樣一來,形成一個「看漲垂直價差期權」。這組交易潛在最大損失金額由100元降至60元。
選項三:投資者B在到期前沽出工行認購期權,回收部分成本;再買入10月底到期的工行認購期權。
投資者B有其他選項可以處理這宗交易,至於哪一個選項最佳,只能夠通過實戰去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