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左起:投資署金融服務及科技、可持續發展環球總裁梁瀚璟、馬駿、黃超妮和黃翠芝合作分析可持續金融市場發展前景。\大公報記者李永青攝
【大公報訊】近年亞洲區可持續金融發展迅速,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兼會長馬駿估計,未來幾年亞洲區可持續金融規模每年均有100%增長,單是特區政府,近年已將可持續債券的發行規模增至5000億元,同時港交所引入人工智能(AI)工具,以減低可持續匯報涉及的成本,認為有關科技創新令人鼓舞。
該協會常務副會長黃超妮指出,近期已見到可持續金融市場逐步復甦,上半年香港的綠色及可持續債券發行規模按年增長79%,隨着投資者對分散風險及氣候考慮的要求增加,而且本地借貸利率相對優惠,加上在去美元化的背景下,本地貨幣成為更具吸引力的投資選擇。
馬駿指出,中美兩國的綠色經濟均受地緣政治影響,美國關稅措施和投資限制,都影響雙方合作,但近年內地綠色企業開始在東盟及非洲等國家或地區設廠,讓內地企業以較低關稅成本銷往美國,而且已成為趨勢,故認為中美可以透過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建立雙邊共同合作。
歐美綠色投資放緩
馬駿提及,上半年環球可持續金融市場面對不少挑戰,美國作為主要投資者,有金融機構從國際市場抽走可持續領域的資金,歐洲的相關投資亦開始放緩,但上半年中國綠色借貸規模仍按年增長25%,並透過不同政策框架推動轉型金融,相信亞洲將在可持續金融層面保持領先的優勢。
該協會常務副會長黃翠芝稱,現有香港建築物在減碳進展緩慢,鼓勵試行在政府建築物減碳,又建議可為香港航空業的可持續發展設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