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膠樽的煩惱》記錄與生活攸關的環保故事

時間:2023-07-20 04:02:20來源:大公报

  圖:(左)「城市日記」策展人兼紀錄片導演黎穎詩。(右)設計師朱煒傑相信塑膠可回收再利用成為其他生活用品。

  現代人生活愈發便利,塑膠材料更是充斥其中,但塑膠對地球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威脅。香港一班有心的年輕人身體力行倡議減塑,紀錄片《膠樽的煩惱》正是通過他們的環保故事,探討香港膠樽回收現狀。紀錄片由「城市日記」團隊拍攝,「城市日記」策展人兼紀錄片導演黎穎詩希望影片可以多在本地社區放映。\大公報記者 劉 毅(文、圖)

   《膠樽的煩惱》時長36分鐘,團隊創作時還是香港新冠疫情爆發時期,整個拍攝歷時1年,成本為6位數。該片導演黎穎詩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香港人的生活不可避免都會用到塑膠,我們希望觀眾看了這齣紀錄片,能夠了解回收的重要性,盡量使用少些。拍攝過程中,我們很開心見到,現在比較多本地的年輕人能重視環保。」

  紀錄片主要匯聚4位減塑倡議者故事,設計師朱煒傑(朱仔)提倡塑膠回收再造,通過注塑機以及腳踏碎膠機,將粉碎後的塑膠再利用,將它們製成座椅、攀岩刷等生活用品;Vivian發起「不是垃圾車」活動,促進社區回收再造;Edmond則親身了解香港社區膠樽回收機的使用狀況,他認為現時的問題是欠缺系統及政策推動市民參與回收行動;Sannie倡議公眾多使用飲水機,自攜水樽。

  塑膠回收再造

  朱仔原本的專業是建築設計,如今開工作室,做環保工作,回收社區膠樽,他覺得這亦是設計一種,「我會在社區尋找人們拿去回收的膠樽、塑膠飯盒等,將它們清洗、處理,之後再行粉碎,製作其他物品。塑膠經過回收再造,完全可以成為其他生活用品。」朱仔表示。

  譬如他喜歡攀岩,就想到用回收再造的塑膠製作一柄攀岩刷;口罩成分涵蓋PP膠,他就將其與其他塑膠混合,進行注塑工序,做成「學校櫈」,用以社區展覽之時,還獲得了觀眾的關注;朱仔還和其他設計師合作,令塑膠「搖身一變」成為藝術品,此前在香港國際創科展上展出。

  冀在社區放映

  黎穎詩和朱仔都希望人們能加入到推動塑膠回收的隊伍中來,也希望社區回收機制可以愈來愈完善。他們提到膠樽「按樽制」,即消費者在購買膠樽時,付出額外的費用作為膠樽的按金,並在回收膠樽時拿回按金,以此提高膠樽回收量,「便利店的玻璃樽都可如此回收,為何膠樽就不可?」此外,他們認為政府推行垃圾徵費,有助提升市民的責任心,「明白回收是需要成本的一件事」。

  黎穎詩介紹,紀錄片《膠樽的煩惱》已經在香港樹仁大學、香港大學、銅鑼灣希慎廣場舉行過放映會,希望未來能夠在本地不同社區再舉行放映會,「目前我們不會想到在戲院播放這齣影片。在社區放映時,可以跟更多人交流,從而推動可持續發展。」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