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賀,漢武帝之孫,西漢第九位皇帝。劉賀四歲為王,十八歲稱帝,在位二十七天後遭廢黜,其後以平民身份被幽禁在山東近十年,二十九歲被封為海昏侯並移居豫章郡(今江西南昌),此後不到五年就在封地去世,終年三十三歲。劉賀為人、政治作為、死亡原因等眾說紛紜。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文物保護專家組組長信立祥向大公報記者表示:「關於劉賀的定位,我們要尊重歷史事實,既不要貶低,也不要拔高。海昏侯墓已出土一萬餘件(套)文物,伴隨與之相關的考古深入推進及考古報告編寫,或將為劉賀正名,也將向全世界展示西漢時期的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大公報記者 王逍(文、圖)
史料典籍中關於劉賀的記載不多。自公元前七十四年七月十八日,至同年八月十四日,劉賀在位二十七天,是西漢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根據《漢書》,「受璽以來二十七日,使者傍午,持節詔諸官署徵發,凡千一百二十七事」,「行昏亂,恐危社稷」。信立祥則說,通常解決歷史時期的考古問題,要依據出土文獻、傳世文獻和考古等三方面的材料,這三方面互相印證和排比,才能大致還原出「歷史本身的面貌」。
有深厚的文化素養
作為漢武帝的託孤大臣,霍光先後扶持劉弗陵登基,廢黜劉賀帝位,擁立劉病已為帝王。其中,劉賀被廢主要理由是當皇帝二十七天卻幹了千餘件壞事,信立祥對此持否定態度,並提出此很有可能為政治鬥爭的結果。「首先,在封建時代,史書是由勝利者書寫。霍光要為廢劉賀尋找合理性,而漢宣帝劉病已要為繼承皇位尋找合法性,也會坐實並維護霍光所作的結論。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對二十七天幹一千多件壞事之說,也提出了質疑。」
信立祥稱,按照兩漢「事死如事生」的喪葬制度(漢代人相信人死靈魂永存,還會在另外一個世界像活人一樣繼續生活,因而把死人當作活人看待。為了讓人死後還能過上舒適的生活,墓室的形制和結構盡量模仿現實中的房屋,死者生前所用的工具、物品葬入墓中),從目前出土的文物來看,劉賀接受過系統儒家教育,有深厚的文化素養。
「西藏槨出土了《論語》《禮記》《易經》等儒家經典簡書;主槨室西室出土了聖賢像漆屏風(畫有孔子、子夏、子張等聖賢像)及石硯、墨碇。聖賢像被擺在劉賀的床榻旁,表明這是他生前最喜愛的常用物品,也證明了他對儒學刻骨銘心的崇奉。根據《漢書.霍光傳》,在宮廷政變被廢時,劉賀引用了《孝經》中的文句,痛斥霍光等人,『聞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天下』。」信立祥還稱,在霍光當權期間,同為皇室貴胄、即位之初均無背景的劉賀與劉病已,兩人的命運截然相反。由此可見,劉賀缺乏政治鬥爭經驗和斡旋手段。
「天絕之也」或非正常死亡
漢宣帝上位之後,命山陽郡太守密切監視被遣回山東昌邑的劉賀;後封劉賀為海昏侯,封地在西漢偏遠的豫章郡,並禁止劉賀入朝拜見漢宣帝、祭祀漢室宗廟,同時又受揚州刺史(管轄豫章郡)監視。此後不到五年,劉賀就在封地去世。隨後,「上當為後者子充國;充國死,復上弟奉親,奉親復死。」這一事件被豫章太守廖奏上書朝廷,稱「天絕之也」,主張「暴亂之人不宜為太祖」,建議將海昏國除國絕嗣,並很快得到宣帝批准。於是,劉賀的家人都成為庶人,再也無權繼承和享用劉賀作為列侯的專用財產(包括劉賀被廢後經朝廷恩准繼承父親劉髆的全部財產)。前來「視喪事」的太中大夫將這些財產全部埋入劉賀墳墓中。
信立祥認為,與其說是「天絕之也」,倒不如說是政治結果,推測劉賀及其二子或非正常死亡。「根據《漢書.武五子傳》記載,劉賀與前任豫章太守下屬孫萬世有一次對話。孫萬世問劉賀,『前見廢時,何不堅守毋出宮,斬大將軍,而聽人奪璽綬乎?』賀曰:『然,失之。』萬世又勸劉賀且在豫章為王,不久為列侯。賀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