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夜航明燈」回顧香港海洋發展史

時間:2021-05-23 04:23:26來源:大公報

  圖:梁嘉豪根據香港等地燈塔,製作了一系列3D打印模型。

  香港海事博物館與香港城市大學「燈塔古蹟保育研習實踐」項目合作,推出以燈塔為主題的《夜航明燈──香港港口與燈塔》系列活動,近日在香港海事博物館舉辦。活動展出50餘件作品,以展板、書法,以及展現中西古文獻發現的3D打印模型等新媒體形式,回顧香港的海洋發展史,重塑香港即將佚失的燈塔故事。該活動是海事博物館「家庭同樂日」特備節目。

  「燈塔古蹟保育研習實踐」項目由香港城市大學邵逸夫圖書館館長景祥牯作為項目負責人,近幾年來,來自香港城市大學不同專業的師生,實地踏查燈塔古蹟、考證歷史文獻,並將成果透過不同形式的創意媒體作品展現,以科學、儀器、人文、藝術為中心,幫助大眾重新領略香港不同階段的海洋歷史記憶。

  參與學生來自不同系

  景祥牯向大公報記者介紹:「這個項目一是希望收集和保存該主題文獻,並讓舊文獻與當今世界產生更緊密聯繫。二是希望學生透過研究開創視野,而閱讀便是第一步。參與學生來自不同系,他們找到有個人興趣的知識點來研究。」

  建築系畢業生研究員梁嘉豪,根據香港等地燈塔製作了一系列3D打印模型,他告訴記者:「研究約從3年前開始,建築圖內容有限,有些由景老師找到圖紙,另外也會去現場調研,希望視覺化還原舊燈塔的建築原貌,亦在模型中加入燈。」

  會計系畢業生研究員王瑋樂,考據摹寫記載南宋航海標誌古塔的西貢大廟灣刻石,他說:「該石於1955年被一名建築師發現,記載中可見香港在未被英國人統治前已有較為頻繁的航海往來。今次有以鐳射鵰刻呈現該石的作品。」

  展品中,還有文化界人物特意為活動而作的作品,例如金耀基的書法《心件 六感 燈塔》,以及鄭培凱的書法《煙波畫船》等。\大公報記者李亞清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