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學懂在美股業績期賺錢,最先要懂得如何去看美企公布的業績,這些稱之為財務報表的文件,蘊含大量的企業經營情況資訊,不過內裏有不少專業名詞令不少新手頭痛。但只要學懂以下幾個專有名詞,你已接近看懂了整份財務報表。
美股的業績期一年分為四次,每個季度完結後,企業都會在數周內便發布財務報表,同時會在監管機構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作備份。這份財務報表的內容必需包括了企業在這季度的營業收入、支出、利潤等。
1)營業收入、支出與利潤
最簡單的解釋就是企業做了多少生意,做生意期間有多少支出,最後獲利或虧損多少,另每股收益(EPS)也是投資者經常關注的數據,兩個企業假設賺等同金額的利潤,但發行普通股的數目不同,企業發行的股數越多,每股收益便會越低,投資者會傾向選每股收益較高的股份。
2)市場預期(Estimates)、符合預期(Beat)及低於預期(Miss)
由於不少企業在業績公布前都有分析師會對其業績作出評估,並會建議投資者應否買入、持有或沽出股票,當企業的業績正式公布後,若符合分析師的預期,甚至高出分析師的預期,華爾街大行都會重新調高股票評級,刺激股價上升。但若業績顯示盈利增長低於預期,則有可能被調低評級,繼而影響股價表現。
3)業績指引(Guidance)
這部分是企業管理層對下一季度企業表現作出預測,這雖然並非SEC要求的,但每家企業「習慣性」也會這樣做,不要少看這部分資料,管理層對下一季度是否表示樂觀,又或已對經營心灰意冷,從這部分便能看到一二。不過最重要的是,大家可能會發現某些股票的業績較分析師預期為佳,但股價在業績公布後卻不斷下跌,原因就是管理層對下一季度的預期與市場預測的不同,分析師原認為管理層會預測下一季度賺錢更多,但在業績指引中卻看到,管理層預期下一季度可能只是與本季度相若,這樣的情況便會令股價受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