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中國紙幣千年嬗變

時間:2019-07-03 03:02:30來源:大公報

  圖:國家博物館藏唐代錢幣,會昌「開元通寶」面

  紙幣是商品經濟、科學技術等綜合因素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出現的,是代替金屬貨幣進行交易的一種新的貨幣流通手段。紙幣初始於民間,因製作成本低,易於保管、攜帶和運輸而廣受歡迎,很快取代金屬貨幣成為貨幣家族的新寵。時至今日,發展成為世界各國普遍使用的貨幣形式。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中國北宋時期四川地區發行的交子,而交子是由唐代的飛錢演化而來。\王儷閻 文、圖

  武德四年(六二一),唐高祖李淵廢除了持續七百餘年、以重量為錢名的「五銖」錢制,開始鑄造全新的「開元通寶」錢。

  唐代飛錢 紙幣先驅

  「開元通寶」是唐代的主要鑄幣,先後鑄行二百九十多年。最初所鑄開元通寶錢文寓意深遠:開元意指開創新紀元,通寶表示大一統國家內通行的寶貨。唐玄宗即位後,自公元七一三至公元七四一年,以「開元」為年號,此間所鑄開元通寶可謂年號錢。而武宗於會昌五年(八四五)毀寺院銅佛鐘磬等鑄造的開元通寶,謂之「會昌開元」。會昌開元通寶的錢背都有銘文,計有二十三種,除揚州節度使李紳所鑄錢背文「昌」字代表「會昌」,為紀年號外,其他各州均以本州郡名為背文,為紀地錢。開元通寶外,不同皇帝時期因經濟狀況不同也有新錢鑄造,包括高宗時的「乾封泉寶」,肅宗時不同種類的「乾元重寶」,代宗時的「大歷元寶」,德宗時的「建中通寶」及懿宗時的「咸通玄寶」。開元通寶一改自秦以來錢幣以半兩、五銖重量為錢文的傳統,開創了中國貨幣史上延續千餘年的寶文錢制新紀元。

  但唐代對後世貨幣產生深遠影響的不僅有開元通寶銅鑄幣,更有見於文獻記載的「飛錢」。「飛錢」又稱「便換」,是一種帶有匯兌性質的票據,大約初現於唐代憲宗李純時期(八○五至八二○),其時隨着絲綢之路的暢通,國內外經貿交易日益發達,大唐的恢宏國勢影響着周邊國家,開元通寶成為在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貿易,甚至其國內流通使用的貨幣,因此大量外流。錢幣的持續大量外流與政府鑄幣數額有限,造成市面錢幣緊缺亦即所謂的「錢荒」。為了解決「錢荒」問題,各地方政府先後出台禁止銅錢出境政策,「駱谷、散關禁行人以一錢出者」,「禁見錢不過五嶺」等都是為保障所管轄區域內有足夠錢幣流通的措施。一方面是不允許錢幣異地流通,一方面是錢幣不便於異地流通:由於開元通寶等金屬貨幣到了一定數額就很重,不便隨身攜帶。各種因素促成的結果便是異地取錢的匯兌業務方式「飛錢」應運而生。

  《新唐書》「時商賈至京師,委錢諸道進奏院及諸君、諸使、富家,以輕裝趨四方,和券乃取之,號飛錢。」的記載,說明「飛錢」業務過程是:各地商人到京城做生意後,將所得金屬貨幣交給經營「飛錢」的機構,包括各地方政府設在京城的進奏院(類似現在的駐京辦事處)、軍使或有「飛錢」業務的富商保管,並由保管方開具發票單式的紙質票據憑證,一聯交給商人,一聯郵遞到商人所在州府。商人則輕裝出行,以一紙憑證,隨時隨地到地方分支機構兌換現錢。由於沒有實物發現,關於「飛錢」票據憑證的格式、內容尚不清楚。從《太平廣記》「尉遲敬德」故事中記載的太原窮書生索得有尉遲敬德簽名、有時間紀錄的「錢付某乙五百貫」貼推測,「飛錢」票據憑證應該有發憑證者、收錢時間、地點、收錢金額等。首先使用飛錢的,是以南方茶商為主的商人,使用的區域主要在江淮、兩浙一帶。由於起自民間,用於民間,中央政府幾乎無利可圖,因而元和年間先後兩次詔令禁用飛錢,直到「飛錢」運營被政府部門壟斷,才得以梅開二度,進而發展成為廣受歡迎的支付方式。雖然飛錢只是一種信用票據,不能行使貨幣職能,既不會飛,也不是錢,卻在中國古代貨幣史上佔據着重要的一席之地,為中國紙幣的最早雛形,甚至一度被視為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

  北宋交子 源於蜀地

  北宋不但秉承、發揚了唐朝的金屬貨幣制度,也沿襲其貨幣流通手段,於太祖開寶三年(九七○)在開封設置官營匯兌機構「便錢務」,為商人辦理異地匯款。於此同時,交子初現於四川民間,首開紙幣使用先河。紙幣所以肇始四川,緣於蜀地特殊的政治經濟環境而並非偶然。北宋初劃銅、鐵錢流通區域時,川蜀被劃為鐵錢專用區。由於「劍南諸州官市金銀絲絹茶塩悉以鐵錫錢四當銅錢之一,他物價隨時高下,不可以為準」(見《宋會要輯稿》)的政策調控,川地鐵、銅錢的一般比值就是四比一,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九七九)銅錢入川禁馳後,鐵、銅錢比價達到十比一,而鐵錢比銅錢重,千枚平錢重約十三斤,千枚大錢重達二十五斤,即不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也非常不利於流通與攜帶,這就迫使人們尋找新的貨幣流通手段,益州(今成都)首先出現為不便攜帶巨款的商人經營現金保管業務的交子舖戶。

  交子是四川方言,意即合券取錢。最初的交子實際是一種存款憑證,由存款人付給店舖一定的管理費,將現金交給交子舖保管,換取填有存款數額的紙質單據,憑單隨到隨取現金,由於舖戶恪守信用,交子的信譽日益增高,商人之間的大額交易也越來越多用交子支付。隨着生意逐漸興隆,十六戶富商抓住商機,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共同集資,聯合創立交子舖戶,開始印刷有統一面額和格式的交子,百姓只要交三十文的工本費,就可以兌換一張一貫鐵錢的交子作為鐵錢的替代物在四川境內使用。這種新的流通手段使得交子具備了行用貨幣的特性,成為真正意義的紙幣。交子的出現大大方便了商貿往來,成為貨幣流通手段的新寵兒。

  但這種富商開辦的交子業務持續不到十年,就因富商資金不足發生信用危機和擠兌風波。因經營交子既有利可圖又方便流通,政府乘機將交子業務收歸官辦,於天聖元年(一○二三)年建立益州交子務,由朝廷派官員擔任監官,翌年開始發行官交子。天聖交子成為中國最早由政府正式發行的紙幣。早期的官交子沿襲民間的私交子形制,臨時填寫面額,但是將交子分為一貫到十貫不同面值,而且在交子上加蓋所在州府印,並規定流通範圍。由於私交子出現危機的原因是交子舖戶挪用準備金,導致紙幣無法兌現而信用盡失,政府吸取了他們的經驗教訓,發行交子伊始,即規定交子的流通使用期限是三年(也有二年的時候)為一界,每界發行額最多一百二十五萬緡,配備三十六萬緡保證金,確保民眾能夠持交子兌換到現錢,交子界滿後可以舊換新,也可兌換鐵錢。交子最初僅在四川行用,以後推行到陝西、河東等地區。

  官交子在市場上流通使用了八十五年,前五十年價格相對穩定,神宗熙豐間,因北宋與西夏戰事頻發,政府財政赤字增加,於是增發交子以充國用,交子界期延長,出現發行本金未變但兩界(二十三、二十四界)交子並用的局面,導致交子嚴重貶值,交子式微。公元一一○五年起,政府停發交子,改為先後發行「錢引」和「小鈔」。「錢引」和「小鈔」都由交子發展而來,但因使用時間短,流通範圍有限,沒有實物傳世;即便當時氾濫的交子,也灰飛湮滅,湮沒在歷史長河中,迄今所知,只有一件銅鈔版可以洞見交子之風貌。關於該鈔版的來龍去脈,有兩種說法,較早的說法是該鈔版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山西發現,後在戰亂時期流入日本,其拓片於一九三五年出現在日本奧平昌洪編纂的《東亞錢志》上,並有鈔版藏於「田中清嶽堂」之說;新近說法出自易少白等在《東方收藏》撰文「日本奧平昌洪《東亞錢志》『宋交子』文所插圖片來龍去脈」,認為鈔版是清同光年間「老湘營武轉文四品官員蔚卿公於隴西某荒廟偶得」,並帶回湖南老家傳給後代保存下來,今仍藏於湖南湘鄉易氏補拙圖書博物館。

  據以上兩種關於鈔版尺寸的說法,鈔版縱約16厘米,橫約9.1厘米,版面飾以長方形邊框,框內由橫線劃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上部是十個銅錢圖案,分兩行排列:中部銘文「除四川外許與諸路州縣公私從便主管並同見錢七百七十陌流轉行使」;下部是由院落、房屋、扛麻袋的人物等組成,右上角並有「千斯倉」銘文。因此銘文,有學者將鈔版稱為「千斯倉」鈔版。關於該銅板的年代,有不同觀點,但多數學者認同是印刷交子的鈔版,是貨幣化的紙幣交子鈔版。北宋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比歐洲最早的紙幣─英格蘭銀行券早六百餘年。

  當代港元 有類唐宋

  香港的金屬貨幣與紙鈔發端於十九世紀中葉,香港處於特殊的歷史階段之時,其時逾唐代飛錢出現已有一千四百餘年。香港貨幣流通模式與唐、宋無二──先行金屬幣,當金屬貨幣出現嚴重問題時,紙幣便發揮其作用。開埠初期的香港,各國銀元、銅錢雜用,幣制混亂。一八四五年五月,港英政府頒令將西班牙銀元本洋、墨西哥銀元鷹洋、其他南美國家的銀元及中國制錢並列為法償貨幣,一八六三年港督羅便臣委託英國倫敦皇家鑄幣廠Royal Mint鑄造了首批英皇頭像錢幣,稍後又在港成立香港造幣廠,鑄一元、半元、二毛、一毛及五仙銀幣,一文、一仙銅幣。因管理不善,連續虧損,經營兩年之後,造幣廠於一八六八年四月倒閉,港府再次委託英國鑄幣廠鑄造銀幣及銅幣。到一九一三年港英政府明確只有政府鑄幣及在孟買鑄造的英國貿易銀元為法價金屬貨幣,港幣從此規範下來。港元的刊行流通一波三折,一八四五年印度孟買東方匯理銀行發行了香港最早的紙幣,因東方匯理屬私營,到一八五一年才獲得英皇特許,成為香港第一批法定紙幣。此後許多銀行開始發行自己的紙幣,用於商業交易,直到一九三五年政府通過貨幣條例。

  紙幣發行最成功的典範是上海滙豐銀行,該行成立於一八六五年,所發行鈔票,於成立同年八月獲政府庫房接納,成為當年五間獲庫房接納發鈔銀行之一。一八六六年受印度金融危機影響,香港也發生了銀行擠提事件,在港銀行倒閉近半,但滙豐銀行因為發鈔之初就規定銀行股東對已發行鈔票負無限責任,發鈔同時必須保證有足夠的儲備金,有足夠的抗風險能力,不但頂住擠兌風波,是年底,所發行紙幣佔到全港流通量一半以上。香港本埠紙幣出現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由中華書局代為印製。香港先以銀元為法定貨幣,直到一九三五年發生全球白銀危機後,政府通過貨幣條例,決定棄用銀本位制,以「港元」作為香港貨幣單位,將港元與英鎊匯率定為十六港元兌一英鎊,到一九三七年八月一日,終止各種銀元流通,正式以港元作為法定貨幣。港元最初與英鎊掛鈎,但是戰後英國的經濟實力減弱,曾一度大幅貶值,影響到香港經濟,幾經動盪,香港政府在一九七二年六月英鎊作自由浮動後,改將港元與美元掛鈎。

  由匯兌券到有準備金的鈔票,再到國家信譽擔保的紙幣,唐代飛錢、宋代交子與港元穿越千年而根本未變,血脈相連。

  (作者為中國錢幣學會理事,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