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仁大學昨日(28日)公布,共同創辦人暨校監胡鴻烈博士於7月27日在家人陪伴下安詳辭世,享壽105歲。
行政長官李家超對胡鴻烈博士辭世表示哀悼,並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稱讚胡鴻烈立德樹人,深受師生敬重及愛戴,並一直積極參與公共事務,貢獻卓著。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讚揚胡鴻烈博士惠澤世代學子,乃教育界典範。\大公報記者 郭如佳
李家超表示,胡鴻烈博士與妻子鍾期榮博士一同創辦樹仁書院,增加香港青年接受專上教育的機會,並始終堅持「敦仁博物」的教育理念,不遺餘力推動樹仁成為樹仁學院和香港首所私立大學──香港樹仁大學。李家超說,胡鴻烈博士為香港樹仁大學親力親為,直至離世前一直擔任校監兼校長,深受師生和校友敬重及愛戴。
李家超致哀 讚貢獻卓著
胡鴻烈1920年浙江紹興出生,1942年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1944年考取了外交官第一名,其後負笈海外,曾於前蘇聯烏茲別克共和國首都塔什干總領事館擔任副領事。1952年,胡鴻烈獲法國巴黎大學頒授法學博士,2年後考獲英國大律師資格,回港執業。
胡鴻烈先後出任過市政局議員、立法局議員等,協力落實九年免費教育,努力推動中文為官方語言,亦為徙置區居民爭取安居之所。他曾任全國政協委員,和特區籌備委員會委員,他於2008年獲頒授大紫荊勳章。
與妻耗積蓄創辦樹仁書院
胡鴻烈與妻子鍾期榮,在1971年以積蓄創辦樹仁書院,由鍾期榮出任校長,胡鴻烈出任校監,書院在1976年獲政府承認為註冊專上學院,改名樹仁學院。學院多年來堅持4年學制,並於2006年獲特區政府宣布為香港第一間私立大學。
樹仁建校之初校舍簡陋,只有8間教室,學生要分時段上課。1978年,樹仁學院獲港英政府撥出寶馬山斜坡以興建校舍,樹仁自此扎根。據報道,從1978年獲批土地,到1985年建起教學大樓、1995年建起圖書館大樓、2005年學生宿舍文康大樓落成,樹仁校舍的修建延續了28年,胡鴻烈不惜晚年重新執業打官司,為建大樓掙工程費。
胡鴻烈夫婦後來用積蓄先後在灣仔和北角寶馬山建立校舍。胡鴻烈曾說:「當時建這校本部的時候,沒有人要的這塊地,我們打了176個樁柱,在這個斜坡位置的校本部。人家都笑我是傻瓜,你自己花這麼多錢來辦學,你們知道我自己很省,我在學校吃飯,我吃飯三塊錢一頓。」
樹仁校訓為「敦仁博物」,「敦仁」是指培養仁者精神,以嚴律己,以寬厚誠信待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博物」是指為學要博大又要濬深,不可馬虎,為將來治學及服務社會打好基礎。胡鴻烈堅持大學四年制信念。70年代末,政府提出大學三年制,胡鴻烈夫婦不認同,多次拒絕當局資助,認為四年才可達成全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