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新疆维吾尔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組織所屬文藝院團、文博單位推出系列活動
以「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為主題
涵蓋文藝晚會、書畫展、攝影作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革命文物展等
所有展演通過線上的形式
在「新疆是個好地方」等平台推出
新疆博物館線上精品文物展以新疆博物館二期全新的《新疆歷史文物陳列展》為依託,介紹的展品大多數為首次展出的精品文物。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瑰寶是系統闡明歷代中央政府治理和管轄新疆的重要力證,是揭示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內涵的珍貴實證,是深化和拓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研究的科學史證。
元代瑰寶
13世紀元朝建立,規模空前的政治統一局面推動了規模空前的民族遷徙,形成了元朝境內廣泛的民族雜居局面。中華各民族在長期發展中,最終形成大雜居、小聚居的分佈特點。元代,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管理軍政事務,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1251年,西域實行行省制。這些軍政建制,具體地體現了中央政府對西域的管轄統治,是漢代以後歷代中央政權對天山南北各地行使主權的延續和發展。
黃色絹面織金錦邊襖子
烏魯木齊市鹽湖墓葬出土
元代
黃色絹面織金錦邊襖子通長124釐米、袖長(從袖口迄中縫)94釐米、腰圍88釐米。以黃色絹為面,粗白棉布襯裡,袖窄長,腰部細束。襖子袖口、領、肩部和下擺襟邊等處均有織金錦做成的邊飾,其衣服絲織品種稱「納失失錦」。
知識拓展:1275年元朝設立別失八裏局,收留因為西域戰火而遷移京師的別失八裏地區的各種匠人,專事織造御用領袖納失失等段匹。根據史籍和考古研究,新疆地區能夠織造織金錦,併名揚天下。
元青花鳳紋高足碗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阿力麻裏遺址出土
元代
元青花鳳紋高足碗高11.2釐米、口徑15.9釐米、足徑6.5釐米。此高足碗大口微斂,弧形壁,竹節狀高足中空。紋樣有鳳凰、纏枝牡丹、蓮花、變體蓮瓣紋等。
龍泉花草紋瓷碗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阿力麻裏遺址出土
元代
龍泉花草紋瓷碗高7.2釐米、口徑18.6釐米,整體呈敞口,深腹造型,圓底帶沿,碗壁呈斜弧狀。小圈底,碗底無釉,內底有花草紋為圖案的龍泉窯瓷碗,屬於龍泉窯中的典範青瓷。
天青色鈞瓷碗
博樂市達勒特古城出土
元代
天青色鈞瓷碗除足部外,碗內外施天青色釉,青中泛蘭,釉面光潔透亮,器型周正,鈞瓷的釉色感覺具有靈動性。
知識拓展:元代青花瓷有用料上乘、紋飾繁多、胎體厚重等特點。龍泉青瓷以其釉色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而被譽為瓷苑的一顆明珠。鈞瓷以其獨特的釉料及燒成方法產生的窯變神奇而聞名於世。在新疆多地出土的瓷器和絲綢是陸上絲路商貿繁榮的見證。
清代珍品
清代,清政府平定準噶爾叛亂,中國西北國界得以確定。此後,對新疆地區實行了更加系統的治理政策。1762年設立伊犁將軍,實行軍政合一的軍府體制。1884年在新疆地區建省,並取「故土新歸」之意,改稱西域為「新疆」。通過政治、軍事、經濟、邊防、民族、宗教、文化等一系列更加系統的治理政策,加強了對天山南北的統治,密切了與全國各省份的聯繫,新疆經濟文化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為近代新疆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疆域等格局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基礎。
土爾扈特銀印
徵集
清代
土爾扈特銀印,長10.7釐、寬10.7釐、通高7.6釐米,重4.4千克。虎鈕,正方形印座,印面鐫刻滿蒙兩種文字,意為「忠誠的舊土爾扈特部英勇之王」。這是清乾隆帝頒發給土爾扈特首領渥巴錫的官印,也是清政府對東歸的土爾扈特蒙古諸部首領封爵賜印的歷史物證。
知識拓展:1771 年,土爾扈特汗渥巴錫不堪沙俄的欺凌和壓迫,率部眾克服艱難險阻順利回歸祖國。清朝舉全國之力,發動軍民捐助,妥善安置諸部。乾隆帝親撰《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刻石立碑於承德避暑山莊的普陀宗乘廟。清朝的賑恤和安置,土爾扈特部重歸中華民族大家庭,充分體現出了血脈相連、榮辱與共、守望相助的中華民族精神。
左宗棠行書七言聯
徵集
清代
這是清朝愛國大臣左宗棠寫下的一幅書法作品,內容為「強恕而行仁莫近,至誠無息德之純」,兩聯文字分別典出《孟子》《中庸》。譯為:儘力按恕道辦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在道德修養上若達到無虛假之「誠」的境界,則能長久而不間斷。
這些修身明德的勸語蘊含著極為寶貴的人生智慧,不僅是左宗棠為人處世的原則,也體現了古人對於道德倫理的追求和實踐。
知識拓展:左宗棠(1812年一1885年),湖南湘陰人,軍事家、政治家,同時也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左宗棠在任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時,驅逐阿古柏侵略軍,為收復新疆做出了巨大貢獻,維護了我們國家的領土完整,也為近代新疆設立行省打下了基礎。
資料來源:新疆是個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