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寇疆暉作品《對話-5》,2019年。
首屆「香港『黃永玉』國際青年版畫藝術家扶持計劃」入圍青年藝術家名單日前正式公布。該計劃專家委員會導師、天津美術學院副院長寇疆暉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年輕人應該認真研讀黃永玉先生的人生經歷,在快速變化、追求即時成功的時代氛圍中,沉下心來,選擇一個領域深耕,在扎實的基礎上逐步邁向新的台階。\大公報記者 李 暢
談及黃永玉的一生,寇疆暉滿是敬意:「一位真正的藝術家,從不滿足於既有成就,而是勇於在原有基礎上不斷蛻變。」他表示,從黃先生的作品中便能深刻體會到這一點。黃先生後期的水墨畫雖留有早期版畫畫風的影子,但並未局限於單一風格或大眾認知層面,而是進入了創作的新境界。
寇疆暉認為,黃永玉的藝術造詣與其堅韌不拔、勇於創新、幽默豁達的性格密不可分。即便到了晚年,黃先生的內心仍保持着天真與「老頑童」的狀態。「這種對藝術的純粹熱愛能夠滋養他的心靈,讓他心無旁騖,充滿氣魄地去探索和突破。無論是在歷史的浪潮中,還是在藝術創作的困境中,黃先生都能勇敢地『破解』難題,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創作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版畫是一門充滿獨特魅力的藝術。」在寇疆暉看來,版畫有着對材料製作深度的體驗過程,從版語言轉化到最終畫面形成,包含多個不同環節。這些環節對創作者的預設性、程序把握、邏輯形成以及各環節質量把控等方面都有着很強的訓練要求。他認為,「長時間堅持版畫創作的人,能夠訓練出創作者強大的自我邏輯,以及特別強的自我突破能力,在藝術上表現出果敢。」
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寇疆暉一直跟學生強調:「最好的作品永遠在遠處。」他解釋說:「作品只是最終呈現的結果,而且這個結果充滿不確定性,會隨着時間不斷變化。」因此他更注重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的表現。他總是說,作品不完美是正常現象,在版畫創作中存在着諸多偶然性,以版種套色為例,在創作過程中,可能套到最後一版時失敗,導致前功盡棄,學生需要從頭再來,這種經歷是對內心的一種嚴峻考驗。
「這正是藝術創造的最大魅力所在。若一切按部就班,作品的價值與創造性就沒有那麼強。」寇疆暉認為,版畫創作是對人意志培養和訓練的絕佳方式,他一直告訴學生,無論當下對自己的作品多麼滿意,那都只是創作過程中的一個站點,而藝術的終點永遠在遙遠的未來向他們招手。只有懷揣着這種理想和信念,經歷錯誤百出、反覆「折磨」自己的過程,學生才能在藝術的道路上不斷堅持下去,持續進步,越做越好。
藝術學習需要循序漸進
藝術之路從無捷徑。寇疆暉講到,以版畫創作為例,學生在親手繪製草圖、雕刻版畫的過程中,手部動作的精準度、力度控制與眼睛所觀察到的細節之間的協調配合,都在不斷地磨合與提升。「這一過程並非單純為了得到最終的作品結果,更重要的是通過長期的實踐訓練,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使他們對線條、色彩、構圖等藝術元素有更敏銳的感知和判斷。」
在AI技術日益發展的當下,寇疆暉有些許擔憂。他直言,倘若學生過度依賴AI,迅速獲取創作結果,就會跳過關鍵的訓練過程,這就如同建造高樓大廈,卻省略了堅實的地基鋪設,看似快速便捷,實則根基不穩。長期如此,學生的審美能力無法得到深度培養和提升,藝術素養的積累也會大打折扣。
這些年,寇疆暉欣喜地見證了中國版畫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強。「如今做版畫的人群日益增多,受眾範圍不斷擴大。」以天津美術學院周邊為例,出現了許多版畫工作室和培訓班,普通老百姓能以較低成本接觸和嘗試版畫製作,感受其中樂趣,還有許多小朋友早早參與到版畫創作中來。
天津從來都是中國版畫藝術的重鎮,無論是明清楊柳青木版年畫,還是新中國成立後的塘沽、漢沽、大港版畫,都彰顯着天津在版畫領域的深厚底蘊。寇疆暉作為津門地區藝術界的領軍人物之一,他的作品融會傳統與現代元素,深刻表達對家鄉文化的熱愛和對當代社會的關懷。
寇疆暉講起過去在歐洲留學的經歷表示,國外學習石版畫的經歷對他影響深遠。他當時帶回許多新的材料和技法,為天津美院版畫的發展帶來契機。「西方的學習經歷讓我接觸到了全新的材料、創作理念和創作邏輯,這些都對我現在的創作產生了重要作用。」
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