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疆 > 正文

伊犁州博物館2022年國際博物館日活動精彩來襲

時間:2022-05-13 15:24:04來源:大公網

  

  國際博物館日定於每年的5月18日,是由國際博物館協會發起並創立的。197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的了解、參與和關註,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為第一個國際博物館日,並每年為國際博物館日確定活動主題。伊犁州博物館將作為2022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新疆主會場,開展以「博物館的力量」為主題的博物館日宣傳活動,為更好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職能,將在5月18國際博物館日前後,結合工作實際,精心組織2022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宣傳活動。

  活動繽紛來襲

  01 流動展覽

  時間:2022年全年

  開展《新疆「四史」》《伊犁的歷史文物古跡流動展》流動博物館展覽巡展,舉辦《林則徐家風》、《林則徐在新疆》等講座;

  02 播放專題紀錄片

  時間:4月1日—5月31日

  在伊犁州博物館大廳LED電子屏、館內展廳電視上循環播放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內容;播放紀錄片《河西走廊》、《史話新疆》、《新疆是個好地方—旅遊篇》等;

  03 自治區級「特色博物館」授牌儀式

  時間:5月18日

  在伊犁州博物館為獲得自治區特色博物館稱號的代表授牌;

  04 發放「流動博物館進校園」視頻光盤

  時間:5月18日

  向教育部門、學校代表發放流動博物館進校園視頻光盤;

  05 發放全疆博物館旅遊導覽地圖

  時間:5月18日

  向博物館、紀念館、旅行社、協會、景區、酒店、民宿等代表發放全疆博物館旅遊導覽地圖;

  06 古箏表演、漢服走秀、非遺展示體驗

  時間:5月18日

  在伊犁州博物館內進行古箏表演、漢服走秀及非遺展示體驗活動;

  07 《伊犁油畫展覽》《伊犁風光攝影展覽》

  時間:5月18日

  在伊犁州博物館內舉辦《伊犁油畫展覽》、《伊犁風光攝影展覽》;

  08 《文博苑悅讀活動》

  時間:5月18日

  與州圖書館聯合在伊犁州博物館內舉辦《文博苑悅讀活動》;

  09 特色博物館—「文旅興疆」的新力量專題講座

  時間:5月18日

  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文化旅遊研究中心主任馬濤主講;

  10 參觀伊犁州博物館文物修復展示

  時間:5月18日

  西北大學專家進行文物修復展示;

  11 傳承國粹 體驗非遺—繪製美麗臉譜

  時間:5月22日

  在伊犁州博物館舉辦《傳承國粹 體驗非遺—繪製美麗臉譜》活動,由博物館工作人員講解臉譜的歷史和臉譜的基本知識及其繪製技藝;

  12 青花彩繪 弘揚瓷器文化

  時間:5月27日

  採用線上報名的方式,由博物館人員講解青花瓷與陶器的區別、青花瓷製作流程、青花圖案及其文化內涵;

  13 博物館之夜—燭光音樂會

  時間:6月11日

  伊犁州博物館邀請音樂家進行演奏;

  14 外展及引進展計劃

  一、《林則徐在新疆》 時間:7月至9月 地點:福建省莆田市博物館 內容:與福建省莆田市博物館聯合舉辦林則徐在新疆事跡展。

  二、《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先驅—張謇》 時間:5月18日至7月18日 地點:伊犁州博物館 內容:與江蘇省南通博物苑聯合舉辦張謇事跡展。

  三、《硯海擷珍—江西省上饒市博物館藏曆代名硯精品展》 時間:8月1日至9月1日 地點:伊犁州博物館 內容:與江西省上饒市博物館聯合舉辦硯台文物展,共展出117件(套)江西省上饒市博物館藏的歷代名硯。

  國際博物館日曆年主題

  1992年:「博物館與環境」

  (Museums and Environment)

  1993年:「博物館與土著人」

  (Museums and Indigenous Peoples)

  1994年:「走進博物館幕後」

  (Behind the Scenes in Museums)

  1995年:「反應與責任」

  (Response and responsibility)

  1996年:「收集今天,為了明天」

  (Collecting today for tomorrow)

  1997年-1998年:「與文物的非法販運和交易行為進行鬥爭」

  (The fight against illicit traffic of cultural property)

  1999年:「發現的快樂」

  (Pleasures of discovery)

  2000年:「致力於社會和平與和睦的博物館」

  (Museums for Peace and Harmony in Society)

  2001年:「博物館與建設社區」

  (Museums building community)

  2002年:「博物館與全球化」

  (Museums and Globalisation)

  2003年:「博物館與朋友」

  (Museums and Friend)

  2004年:「博物館與無形遺產」

  (Museums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2005年:「博物館――溝通文化的橋樑 」

  (Museums Bridging Cultures)

  2006年:「博物館與青少年」

  (Museums and Young)

  2007年:「博物館和共同遺產」

  (Museums and Universal Heritage)

  2008年:「博物館:促進社會變化的力量」

  (Museums as agents of 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2009年:「博物館與旅遊」

  (Museum and tourism)

  2010年:「博物館致力於社會和諧」

  (Museums For Social Harmony)

  2011年:「博物館與記憶」

  (Museums and Memory)

  2012年:「處於變革世界中的博物館:新挑戰、新啟示」

  (Museums in a Changing World New

  challenges, New inspirations)

  2013年:「博物館(記憶+創造力)=社會變革」

  (Museums (memory + creativity) =social change)

  2014年:「博物館藏品架起溝通的橋樑」

  (Museum Collections make connections)

  2015年:「博物館致力於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Museums for a sustainable society)

  2016年:「博物館與文化景觀」

  (Museums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2017年:「博物館講述難以言說的歷史」

  (Museums and contested histories Saying the unspeakable in museums)

  2018年:「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 新公眾」

  (Hyperconnected museums New approaches, new publics)

  2019年:「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

  (Museums as Cultural Hubs The future of tradition)

  2020年:「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

  (Museums for equal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2021年:「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

  (The Future of Museums Recover and Reimagine)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

京ICP备130493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