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疆 > 正文

【文化潤疆】桑皮紙上中國畫的文化價值

時間:2022-02-17 11:01:00來源:新疆國畫院

  

  新疆國畫院在國內外各種展會上,宣傳推廣非遺新疆桑皮紙及」桑皮紙上的中國畫「。

  初識桑皮紙繪畫和書法作品,是10多年前在北京國家圖書館。那時候,不少國內和新疆畫家對這一中國畫的特殊形式,充滿了新奇和興奮,躍躍欲試。

  10多年中,新疆國畫院一直致力「桑皮紙上的中國畫」的創作、傳播和推廣,使這一特殊畫種得到了很多人的認識、肯定和讚揚,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力。

  2022年新年伊始,在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揮部、和田地委宣傳部等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下,新疆國畫院在烏魯木齊市美術館舉辦「桑皮紙上的魅力和田——北京新疆書畫作品展」,這些桑皮紙上中國書畫帶着傳統文化的一股古樸墨香,已經散發著趨向成熟、豐富的藝術魅力,其中不乏佳作。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馮遠,為新疆國畫院題寫《桑皮紙上的中國畫》,支持這一與眾不同的展覽。

  桑皮紙上的中國畫,從誕生時,與北京結緣。時至今日,當筆者在館內一一欣賞北京和新疆等地知名書畫家,以新疆和田經濟社會發展、民族團結、人文風情及北京援疆成果為主創題材,在新疆墨玉縣桑皮紙上共同繪就的100餘幅桑皮紙書畫作品時,再次被這種打破了地域、民族、藝術界限的藝術新形式,被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傳承、傳播所產生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效益,忍不住提筆寫點什麼,為它今後更好的發展助力。

  

  2014年國家藝術基金設立後,首批資助新疆國畫院舉辦「桑皮紙上的中國畫——全國美術作品巡迴展」。

   優秀文化的融合

  走進展廳,一幅16米《非遺桑皮紙製作技藝》長卷頓時吸引人們眼睛。這幅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何家英、浙江知名畫家黃理國、新疆國畫院常務副院長兼秘書長魏寶山三位書畫家,用一年時間共同完成的整幅長卷,用中國畫、書法,寫意、工筆相融合的方式,描繪了新疆桑皮紙的歷史淵源和製作桑皮紙的主要工藝過程,從種植桑樹、採取桑皮到浸泡、剝皮,再到錘搗、發酵,還有最後的晾曬、揭紙、打磨等13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原始、樸素而又缺一不可,構成了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的全景圖。

  用中國書畫形式重新呈現非遺桑皮紙製作技藝,正是多種優秀文化融合中,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它的前世今生,開拓桑皮紙的發展空間。

  我們知道,桑皮紙的傳統製作工藝自漢代從中原傳入西域,至今仍在新疆和田、吐魯番地區流傳。2006年,新疆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雖說桑皮紙只是一種製作工藝簡單粗糙的紙張,現代社會大部分人已不使用,甚至面臨消逝的局面,但它所承記載的歷史文化價值卻較大。而中國畫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的中國民族傳統繪畫,在中國普及性相當高。二者結合, 既給桑皮紙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神韻,擴大了使用範圍,使它煥發新的文化生命力,同時開闢中國書畫的新形式。

  

  新疆文化產業專項扶持資金支持新疆國畫院舉辦「民族團結一家親——桑皮紙上的中國畫作品展」。

  不僅是中國書畫,畫家們還在桑皮紙上進行油畫、水彩水粉畫的創作,讓中西方繪畫形式相互融合,呈現出中西文化的藝術魅力。

  筆者認為,桑皮紙與繪畫特別是中國畫的結合,首先是繪畫和特殊紙張的結合。因為紙張的特殊性,需要畫家們經過反覆嘗試、熟悉、總結和積累經驗,耐心地實踐、探索和研究才能運用和把握好,這需要一個過程。但用筆墨在古老的桑皮紙上進行書畫,讓新疆基層各族群眾更多地了解中國書畫,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形地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正是當前新疆乃至中國最需要的文化力量。

  因此,「桑皮紙上的中國畫」是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中國畫的結合,是多種優秀文化的融合,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方式,所產生的文化價值和現實意義大於桑皮紙這種物質載體的本身。

  

  國家藝術基金第二次資助新疆國畫院舉辦「一帶一路上的新疆——桑皮紙上的中國畫美術作品展」。

   傳統文化的傳承

  桑皮紙和中國畫都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保護和傳承。

  10年中,新疆國畫院堅持不懈地組織和推動桑皮紙上的中國書畫的創作,為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付出了大量努力和心血,值得給予肯定。

  展覽中,我們看到桑皮紙上的中國書畫作品,不僅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還有工筆、寫意、兼工帶寫的技法,水墨、青綠、金碧、淺絳均有,且內容、形式和顏色等方面越來越豐富。書法作品亦見楷書、行書、草書等各書體,如無言之詩樂,奏出一股秀潤淡雅、古樸清新的筆墨樂章。雖說桑皮紙的渲染度一般,但其比較結實和韌勁好,水墨與紙張交融所產生特殊效果,與宣紙不同,這正是桑皮紙中國書畫的個性。

  正是這份個性,使桑皮紙這種古老製作技藝,以樸素自然的氣息和所包涵傳統文化的內涵,變得可親可愛起來,讓人們感覺到桑皮紙並沒有沉睡在歷史中,而是帶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溫度,鮮活地重新走進人們視野。其結果是,活躍民間的手工藝人,對桑皮紙這種古老製作技藝的傳承,有了更多信心和動力。而很多人一改過去對桑皮紙淡漠印象,對其有一種全新感觀。欣賞之餘,引發了畫家思考如何更好地進行桑皮紙上中國畫的創作,並創作更多的佳作,讓「桑皮紙上的中國畫」成為一種特又精的藝術形式,更好地服務於當下各族群眾的文化生活。

  

  新疆國畫院每年組織全國知名畫家走進新疆採風寫生,用桑皮紙創作中國畫,大力傳承保護、推廣利用非遺新疆桑皮紙。

  畫家們在反覆嘗試、熟悉和積累經驗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承的過程。畫家們用自己的筆墨語言,採擷、挖掘和展現新疆厚重的歷史文化、多彩的民族風情、優美的自然風光,其粗重或精細的線條在桑皮紙上散發的質樸靈氣,細緻描繪的筆鋒,道出了中國傳統文化深邃而廣博的文化思考和意境,在文化傳承和創新中,讓我們從畫作中感受到繁榮發展的中國和社會穩定、團結和諧的新疆。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文化要傳承和發展,需要一群有擔當的畫家,能夠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人民、為中國和新疆鼓與呼。我們有幸看到,在新疆國畫院常務副院長兼秘書長魏寶山帶領和組織下,眾多疆內外畫家憑着對「桑皮紙上的中國畫」創作的熱愛和執着,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智慧,在桑皮紙上精心畫作,正能量的題材和內容,妙手筆墨的丹青描繪,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融合、創新和轉化,一直不斷地傳承,潛移默化中以文化人,潤物無聲中培根鑄魂,發揮較好的作用。

  這種文化傳承,使桑皮紙和中國書畫的文化內涵始終保持着生命力,綿延不斷,成為推動中華優秀傳文化繁榮發展一支有生力量。

  

  桑皮紙上的魅力和田——北京·新疆書畫作品展及學術研討會在烏魯木齊舉辦。

   傳播文化的意義

  當下,人們不再感嘆古老的桑皮紙漸行漸遠。「桑皮紙上的中國畫」的創作和傳播,已經讓昔日被現代冷落的「大雅」,重新煥發出新的光彩,產生較好的社會效益。

  從最初「藍靛金箔——中國畫·桑皮紙繪畫作品展」在北京國家圖書館展出,到「桑皮紙上的中國畫——全國美術作品巡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桑皮紙上的中國畫作品展」「一帶一路上的新疆——桑皮紙上的中國畫作品展」,再到「桑皮紙上的魅力和田——北京新疆書畫作品展」,新疆國畫院在「桑皮紙上的中國畫」基礎上,還將策劃推出「桑皮紙上的農民畫」、「桑皮紙上的兒童畫」、「桑皮紙上的水彩畫」系列展覽活動。新疆包括全國知名書畫家參與其中,創作具有濃郁的中國風格和西部神韻的作品,無論是氣勢恢宏的天山峻嶺、蒼茫博大的高原雪域、古樸蒼勁的沙漠胡楊,還是饒有情趣的人物畫像、民俗風情,或表現以新疆經濟社會發展、民族團結及北京援疆成果的作品,都在傳播多種優秀文化融合的桑皮紙上中國書畫的藝術魅力,傳播新時期新疆開放、創新、團結、和諧的精神面貌。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何家英到新疆國畫院調研「桑皮紙上的中國畫」創作並題寫《紙傳丹青》,讚譽桑皮紙「乃新疆活化石,頗具西域遺風」。

  畫展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桑皮紙製作技藝傳承人現場表演製作桑皮紙過程,畫家、文藝理論家、美術評論家的學術研討,逐步挖掘這種特殊書畫形式的技藝操作、文化內涵和發展前景,掀起一個又一個熱潮,帶動了書畫家、傳承人以及更多人的積極參與。與此同時,以廣播、電視、報紙、微信、短視頻等多形式、多手段的媒體宣傳和全方位的傳播,引起全國畫界的關注,收到了較好的社會效應,並成為新疆文化藝術的一個品牌。這種傳播和普及,讓傳統文化「活」起來,讓全疆和全國社會各界更多地了解和認識到桑皮紙這個古老技藝,推動「桑皮紙上的中國畫」走向一個更加開闊的藝術空間,同時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了越來越多各族群眾的心裏。

  當然,做好「桑皮紙上的中國畫」的創作和傳播,還需要對其創作技法進行全面認真的思考、總結和提煉,找到最佳的創作方式;還需要圍繞「桑皮紙上的中國畫」進行更多的文化衍生,拓展其發展空間。我們期待,「桑皮紙上的中國畫」將在今後的不斷探索、創新和傳播中,有一個更好的發展未來。     

  張迎春/文

  (張迎春:文藝評論家、作家,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新疆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2022年1月,「桑皮紙上的魅力和田——北京·新疆書畫作品展」在烏魯木齊市美術館舉辦。

  點擊以下視頻了解

  昆崙山下千年不褪色的非遺桑皮紙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

京ICP备130493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