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代王珣《伯遠帖》卷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阻擋了人們走進博物館的步伐,內地各大博物館紛紛上線「雲展館」,將一件件奇珍異寶請到網絡之上,讓一份份稀世典藏移居虛擬空間,這既滿足了公眾「足不出戶賞奇珍」的切實需求,亦為「深閨珍藏」開闢了新的曝光空間。這其中,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的「回歸之路」與「無問西東」兩場「雲上大展」就因珍品寶物薈萃、觀展體驗上佳而備受網友青睞。
在香港追回的《伯遠帖》
正所謂「文物之聚散,恰映射國家之興衰」。「回歸之路」大展匯集600餘件珍寶,首次全景展現了中國流失文物回歸情況。最特別的是,進入「雲展廳」後,觀者只需輕輕滑動手指,就能實現四面移動、遠近拉伸、自動播放和自助切換,完全沒有「腳力之憂」,就能擁有「親臨之感」。
點入「回歸之路」雲展廳,向左點一下鼠標,很快便進入「第一單元」。「天下十大行書」之一的《伯遠帖》就靜靜地躺在這裏。《伯遠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珣創作的行書書法作品,也是現今學術界公認唯一傳世的東晉名家真跡,與《中秋帖》《快雪時晴帖》並稱為「三希帖」。雙擊屏幕放大後,可以看到,整幅作品行筆自然流暢,俊麗秀雅,全篇隨其本字之形,順其自然之態,而又通篇和悅,天成一體,無愧中國行書早期的典範之作。
《伯遠帖》的回歸之路,還與香港頗有淵源。民國以降,由於連年戰亂,大量珍貴文物流至香港,面臨進一步流失的危險。1949年後,新中國成立了「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專門在香港從事珍貴文物搶救工作。文物小組克服艱難困苦,保護和追回了大量流失文物,其中就包括這次展出的《伯遠帖》。
手指輕輕一滑,在《伯遠帖》不遠處,就會出現唐朝韓滉創作的《五牛圖》。這件黃麻紙本設色畫是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也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被譽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輕輕拉近屏幕,可見畫中五頭牛一字排開,狀貌各具,姿態互異。一俯首吃草,一翹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緩步前行,一在荊棵蹭癢。整幅畫面除最後右側有一小樹外,沒有其他背景,因此每頭牛既可獨立成章,又能相映成趣。
「黃金武士」開追索先河
沿着懸浮在屏幕下方的虛擬路標,一路向前「點擊」,一個門神似的浮雕很快便浮現在眼前,這就是中國國寶級的藝術珍品—王處直墓彩繪浮雕武士石刻。拉近觀瞧,整個浮雕雕刻精細,無論武士鎧甲、頭盔紋飾,還是龍身鱗甲,都維妙維肖。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漢白玉雕刻通常不上顏色,但這件作品卻塗着各種顏色,且以紅色最著,表明這是一位「黃金武士」。
作為五代時期的典型雕塑,這件作品帶有明顯的承上啟下色彩。從面目和外形特徵來看,這位武士身材魁梧,四肢粗壯,膀大腰圓,表情嚴肅,瞪大的雙眼和倒立的雙眉顯出一股威嚴的氣勢,唐人風貌一覽無遺。業界公認,這尊武士浮雕絕對是千年難得的無價之寶。
值得一提的是,王處直墓武士浮雕石刻的回歸,是中國首次成功叫停國際流失文物商業拍賣,並開闢了中美兩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合作的先河。1994年6月,河北省曲陽縣的王處直墓遭盜掘,被盜文物幾經轉賣,流失海外。2000年2月,中國學者在美國偶然發現某拍賣行即將拍賣疑似王處直墓被盜浮雕武士石刻的重要線索。2000年3月,國家文物局照會美國駐華使館,要求美方中止拍賣並返還流失文物。2001年5月26日,這塊浮雕武士石刻回歸中國。
內外兼具的青銅「神品」
點擊滑入「第三單元」,更多重量級展品豁然陳於眼前,商代晚期青銅器「皿方罍」就是其中最受矚目的一件文物。全器以雲雷紋為底,上飾獸面紋、夔龍紋、鳳鳥紋。肩部兩側裝飾雙耳銜環,正面腹部下方置一獸首鋬。四面邊角及各面中心均裝飾突起的長條鈎戟形扉棱。皿方罍器型碩大,雄渾莊重,雕刻精美,富麗堂皇,是晚商青銅器的代表之作,反映了中國青銅器鑄造鼎盛時期的高超技藝和攝人心魄的氣勢,被譽為外形與內涵兼具的「神品」。
繼續徜徉在這一區域,與這尊「方罍之王」相映成趣的便是「曾伯克父」青銅組器。作為國家一級文物,整組青銅器鼎、簋(鬼)、
(須)、壺、甗(演)、霝(靈)器類同現,品類之豐富,鑄造之精緻、保存之完整,均令人嘆為觀止。各器均有銘文,多達330字。專家們認為,「曾伯克父」器物群對於研究中國春秋時期的歷史文化、曾國宗法世系以及青銅器斷代與鑄造工藝,均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
裹綢持瓷的西方畫中人
在國家博物館官網上,「共同戰『疫』科學防護」的藍標十分醒目,在它下面就是「雲端國博」的紅色鏈接。點進去,「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就在其中恭候訪問人。這場大展匯聚了38家中外博物館共200餘件(套)文物,其中既有中國在「絲綢之路」上的見證物,也有受到中國元素影響的西方物品,堪稱一場完整呈現「絲綢之路」深遠影響的文物盛宴。
點擊「全景看展」,瞬間就進入立體展廳之中,順着路標箭頭望去,首先進入眼簾的便是龐貝古城出土的花神芙羅拉壁畫和油畫《諸神之宴》。雖然人們對公元1世紀的芙羅拉相對陌生,但她身上的絲綢料子卻讓我們倍感親切。威尼斯畫派開創者喬凡尼.貝里尼繪製於1514年的《諸神之宴》,在西方畫史中以色彩柔和、光線溫暖而著稱,但中間幾位人物頭頂手持的器皿卻是中國的青花瓷。看過這兩件作品,東西對照之趣,油然生於心間。
馬可.波羅與青花變奏
手指一路滑下去,很快就出現了一個熟悉的名字—馬可.波羅。馬可.波羅正是藉着蒙元帝國開闢的驛站交通之便,完成了往返歐亞大陸的壯舉。在「雲展廳」,人們可以看到難得一見的馬可.波羅遺囑。在羊皮紙上的點點墨跡中,馬可.波羅安排妻女為自己的遺產託管人,免除他人債務,向教會捐獻,還賦予「韃靼僕人」彼得自由權利,並給予一筆遺產—100里拉威尼斯金幣。
根據記載,「馬可.波羅們」當年帶到歐洲的中國瓷器,多是半透明質地,帶有精美的花紋和精緻的造型,工藝十分高超,因而成為西方人眼中的神奇之物,以及歐洲富人階層的收藏時尚。後來,大量歐仿品應需而生,這些仿製品亦真亦幻,似曾相識,成為一曲動人的青花變奏。
東方「木美人」的西洋面孔
漫行虛擬展廳,人們很可能在無意間看到一對「木美人」。這對發現於廣東新會的文物,其實是作於門板上的油畫,門上畫着兩名身着低領漢式襟衣、但卻具西洋面孔的女子。據考證,「木美人」距今至少500多年,由福建傳入新會。有專家推測,這對「木美人」很可能是明朝時期類似利瑪竇這樣的傳教士所畫。
關於「木美人」,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相傳這是一位道士為莆田縣一位賣酒的孤老所畫。他囑咐老人每日用竹葉蘸水酒灑在畫像上。7日後,門板上走出兩位美人,白天為老人操持家務。不久,當地知縣強奪美人像,但任其千呼萬喚,美人就是不走出畫像。後來縣衙失火,屋物俱焚,唯有「木美人」絲毫無損。
和「木美人」並排展覽的,是一系列表現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的情婦嘉百麗的油畫。仔細看去,「木美人」和這幾幅油畫竟然有幾分相似。可以說,這既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融通,也透露了布展者的良苦用心。
利瑪竇與中國地圖
不停滑轉屏幕,人們還可以看到中國現存最早的世界地圖—《華夷圖》。《華夷圖》原圖鐫刻於一塊石碑之上,現保存於西安碑林博物館。圖碑題記上有「阜昌七年十月朔岐學上石」字樣,表明其繪製於公元1136年。虛擬展廳裏呈現的是民國時期的一個拓本。在這張圖的中央,勾勒出一個大體呈矩形的中國地貌,長江、黃河,以及中國東部海岸線均清晰可見。
1602年,在中國生活的傳教士利瑪竇融合當時中西方對世界地圖的認知,繪製了著名的《坤輿萬國全圖》。這次「無問西東」大展上展出的是該圖的另一個刻本《兩儀玄覽圖》。儘管名稱不同,但兩幅圖的內容是一樣的。當這份十七世紀初的地圖呈現在屏幕前的時候,人們不禁感嘆,它和我們今天所使用的世界地圖竟然那樣相似。
100多年前,英國詩人吉蔔林在《東西方謠曲》中說,「東方與西方從不謀面,一直要到上帝的最後審判之前,這兩個巨人才會面對面,站立在世界的兩端。」在這首詩中,東方與西方如同白天與黑夜一般相互交替,甚至彼此不容。但「無問西東」大展卻用一件件奇珍異寶講述了吉蔔林不敢想像的故事。如果用「東方與西方」譬喻「線下與線上」,那麼,人們同樣可以看到,以往完全不敢想像的「雲展覽」,如今已經悄悄蔚然,並且深受人們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