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特色旅游 > 正文

又見紅山 溯源華夏五千年文明

時間:2019-12-18 09:58:40來源:大公報

玉「C」形龍 遼寧省博物館供圖

  伴隨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的祭壇、女神廟、積石冢、大型祭祀平台的發現和發掘,玉人、玉鳳、玉龍等具有典型地域特徵和時代風格的玉器群確認,紅山文化聞名海內外。作為中國東北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紅山文化在中華五千年文明進程中佔據了獨特地位。近日,「又見紅山」精品文物展匯集了遼寧、內蒙古、黑龍江、吉林、安徽、河南、山東等省區歷年重要考古發現成果。包括玉玦形豬龍、玉C形龍等紅山文化玉器及新發現的紅山文化人物雕像,共有二百四十六件展品亮相,一級文物逾四十件。這也是全球範圍內首次集中展示紅山文化出土的精品文物,展現紅山文化的完整脈絡和獨特內涵。

  大公報記者宋偉

  「又見紅山」精品文物展分生產與生活、祭祀與崇拜、以玉為葬、紅山之路四個單元。展覽集中了遼寧、內蒙古地區考古發掘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精品,並輔以從南方的凌家灘文化,中原腹地河南三門峽市虢國墓地,黑龍江小南山等相關文化遺址及墓地出土的紅山文化風格玉器。除九十八件外借展品外,其餘一百五十八件均來自於遼寧省博物館和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館藏,且多數為首次公開展出。

  紅山先民 農耕狩獵

  距今約五、六千年前的西遼河流域,氣候溫暖濕潤,擁有東北地區森林─草原的自然景觀,活躍在這裏的紅山先民,從事採集、狩獵、捕撈,兼營粟、黍的植物栽培和家豬飼養。在甚為有限的條件下,創造出絢麗多彩物質文明。

  著名考古學家、遼寧省文物保護專家組組長郭大順表示,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石器、動物骨骼及植物種子的種類,表明採集、狩獵和農業是當時主要的經濟活動。在魏家窩鋪遺址發掘的八十六座房址,均為半地穴式,絕大多數房址中部有灶坑和火膛。房址的面積大小不等,最大者面積近五十平方米,有部分小房址面積不足十平方米。

  「通過對土樣的浮選,獲得了九十八粒炭化植物種子。其中狗尾草屬、藜屬等野生植物種子和果實四十九粒,佔總量一半,可見採集是紅山先民非常重要的生活來源。」郭大順表示,以石斧、石刀、石磨盤和石磨棒為代表的農作物種植、收割及穀物加工工具的使用,印證了紅山文化的旱作農業經濟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

  而在牛河梁遺址,動物骨骼主要發現於下層灰坑中,表明在建成積石冢和女神廟之前,此處曾是紅山先民的居住地。郭大順說,出土的動物種類有梅花鹿、狍、獐、野豬、狗、黑熊、野兔、東北鼢鼠、雉和河蚌,除狗是馴養動物外,其餘皆為野生動物。可見當時人們主要是通過狩獵來獲取肉類食物的,狩獵是紅山先民重要的生產活動。

  而在生活用器方面,紅山文化出土的主要有罐、鉢、碗、盤等,以具有東北史前文化特色的壓印紋夾砂器為主,少量的泥質紅陶和彩陶器是受到中原和西部鄰區陶器影響的結果。

  祭祀場所 宗廟雛形

  《周禮.春官宗伯.大司樂》有雲:「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可知圜丘是周天子祭天的場所。紅山文化的祭壇多為圜丘式,反映出當時的祭祀禮儀已經制度化。

  紅山文化遺址發現了多處單獨或與墓地共存的祭祀址,其中牛河梁遺址分布區內同時建有女神廟、祭壇和積石冢群,是最高等級的祭祀遺址。在這些祭祀遺址中還出土了人、動物塑像等與原始宗教崇拜有關的遺物。

  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由三個呈品字形排列的山台構成,其中一號建築址「女神廟」為半地穴式的土木結構建築,由一個南北狹長的多室建築和其南方的一個單室建築組成。出土遺物以女性塑像為主,附以動物塑像和陶質祭器。郭大順指,這說明當地是紅山先民祭祀先祖的場所,已具宗廟雛形。

  他表示,牛河梁遺址的祭祀建築遺跡,可確定的有廟宇、祭壇和祭祀坑,依結構的明顯差別可判斷各自的不同功能。圜丘祭天,女神廟則為祭祖場所。相近的祭祀遺跡也見於東山嘴等遺址。他們在類型、結構、組合和布局上趨於規範化,又與後世祭祀建築有較多共同點,反映紅山文化祭祀禮儀已經制度化,且具有強大的傳承力。是中國五千年文明起源的象徵,也是中華文化與文明連綿不斷的實證。

  以玉為葬 以玉事神

  紅山文化墓葬為積石冢形制,隨葬品多為玉器,極少見石器和陶器。這種以玉為葬的習俗,與王國維認為「禮」字初意為「以玉事神」的解釋高度脗合。顯示玉器為最早的禮器,紅山文化玉器是玉禮器的典型代表。

  今次展出的玉玦形龍、玉璧、石鉞都是紅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其中,鉞是軍事權力的象徵。在半拉山墓地十二號墓的墓主人胸部出土一件石鉞,其下壓玉璧,旁置玉龍。在大腿內側出土一玉獸首形柄端飾,應為石鉞的器柄。這幾件器物相互聯繫緊密,表明墓主人為部落的軍事首領,「鉞璧龍」的組合顯示了紅山文化的文明進程。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朱乃誠介紹,目前發現的紅山文明階段的玉器,以牛河梁遺址群上層積石冢出土的玉器為主要代表。器形主要有玉人、玉玦、玉環、玉珠、玉管等,還有片狀綠松石小墜飾。在半拉山遺址還新發現有獸首玉端飾、牙璧形玉飾、小圓餅形玉芯、管鑽玉料、玉斧等器形,以及未經加工的玉料。

  他認為,從使用方式的角度,可將紅山文明玉器的主要器類分屬人體裝飾品、原始宗教信仰活動道具兩大類。其中有的玉器可能具有兩重使用性質。如各種玉冠飾、斜口筒形玉器,以及玉棒錐形器等,既是人體裝飾品,也是原始宗教信仰活動的道具。

  朱乃誠介紹,屬於人體裝飾品的玉器,在墓葬中通常置於人體的頭部或其兩側、手臂處、手腕處、腿部等特定部位。屬於原始宗教信仰活動中某種儀式活動道具的玉器,在墓葬中通常置於人體的胸腹部位或手持位置。

  「這兩類玉器是紅山文明玉器的主體。使用的目的,都是為使用者增添神秘的色彩。是當時社會盛行原始宗教信仰活動、並將原始宗教信仰活動神聖化的結果。」朱乃誠說,這些玉器的屬性都是「玉禮器」,是紅山文化發展到晚期后段進入到紅山文明時期形成的具有特定地域與鮮明時代特徵的玉禮器。其中出土數量較多、特徵最為鮮明、含義最為深邃的玉禮器是獸面玦形玉器、勾雲形玉器、獸面紋玉珮與鷹紋玉珮。

  紅山禮制 影響後世

  紅山文化所在的西遼河流域,是古文化的重要生長點。遼西地區的興隆窪文化(距今8200-7200年)和趙寶溝文化(距今7000-6400年)是紅山文化的重要源頭,在居住與埋葬習俗、陶器形制、玉器工藝和對祖先、龍和動物的崇拜等方面,都對紅山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研處處長劉國祥說,遼西地區的小河沿文化(距今5000-4000年)和夏家店下層文化(距今4000-3500年),玉器和陶器都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紅山文化的因素。大甸子遺址出土了多件紅山文化時期的玉器,當時製作的玉器也明顯具有紅山文化風格。彩繪陶器上的獸面紋圖案也承襲了紅山文化玉器和彩陶的因素,並對商代青銅器上饕餮紋的形成有所影響。

  紅山文化所處的西遼河流域,是中原和北方草原文化與環太平洋文化的接觸地帶,與東北其他地區及山東、安徽的史前文化都存在相似的文化因素。多元文化的頻繁交匯是紅山文化較早跨進文明社會的推動力。

  在劉國祥看來,紅山文化在繼承本地區前紅山諸文化和相鄰地區較早文化因素的基礎上,與同時期的其他考古學文化廣泛交流,走出了以祭祖與祭天為主、祭祀建築規範化、禮儀制度化的紅山之路,對中華文明起源和後世的禮制系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