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特色旅游 > 正文

千百年民俗異地發揚光大 軍屯地儺炫動抬汪公異彩

時間:2019-02-25 10:31:01來源:大公網

  大公網旅遊訊(記者  周亞明)正月十八即前天,汪華生日。時隔1300多年之后,汪華被從他的享受敬奉的汪公廟請出,坐上八抬大轎,在遠離其老家安徽績溪的貴州吉昌屯,將今年當地的「抬汪公」活動推向高潮。 

  千百年民俗異地發揚光大,軍屯地儺炫動抬汪公異彩。自1381年朱元璋派兵征討雲南梁王巴扎刺瓦爾密反叛,並將30萬大軍永久留駐當地以來,被官方和民間賦予更多內涵的汪華,已是第638次在這裏巡遊。 

  

行進中的軍儺 ( 周亞明 攝

  第638次在這裏巡遊 

  端坐八抬大轎的當然不是汪華本人,而是其紅面紫檀木坐像。該坐像系當地一位名為「石譚氏」的婦女牽頭籌資雕塑。在此之前,從安徽老家隨軍而來汪華坐像,在這裏享受600餘年敬奉之后,被紅衛兵劈成幾塊,並在如今王公廟前的小廣場上當中焚毀。石譚氏牽頭籌資重塑了如今的坐像,也因此坐牢三年。 

  這是沒有被記載的汪公在異鄉遭遇的劫難之一。除此之外,儘管在文革那樣的年代里,大規模的「抬汪公」活動被作為「四舊」禁止了,但有不便具名的當地老者透露,「其實民間一直『陰倒』(記者注:當地方言,即「悄悄」之意)在搞,只是規模小,但從未中斷。」 

  老者還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即便是在文革那樣的極端年代,官方對抬汪公活動,其實一直都是暗中支持。雖然官員並不正式出席一些場合,但暗中的支持則是心照不宣的。至於後來政府一直推動申報國家級「非遺」,則被證明對發展當地旅遊大有裨益。「現在每年都會撥給一定經費,但官員一般也不出面」,老者說。 

  誠如老者所言,如果從1381年朱元璋派兵征討雲南梁王、並將30萬大軍永久留駐當地算起,生卒行狀相距1300多年的汪華,則已是第638次在這裏巡遊,體察民疾民瘼,賜福芸芸眾生。 

  各屯爭抬汪公 現場逾10萬人眾 

  其實,之前的正月十六和十七日,已有相鄰的鮑屯和狗場屯分別舉行了「抬汪公」活動。不過,因為正月十八才是汪華生日的「正日子」,所以吉昌屯的活動無論從層面還是規模,都遠遠超過前述二屯。 

  

開幕現場人海人海,水泄不通( 周亞明 攝

  和狗場屯一樣,吉昌屯其實原名「雞場屯」,系古時按12生肖命名的村落之一。或許是因為後者的發達,覺得「雞場雞場」實在不雅,於是根據諧音改為現名。據可靠記載,相鄰的雞、狗、鮑三屯原本不分彼此,同一天共抬汪公。但有一年,適逢抬汪公的大日子,政府軍在此剿匪,情急之下,雞、狗、鮑三屯各自搶得儀式中的不同道具,並各自以為「正宗」,最後就演變成雞、狗、鮑分別不同日子,各自抬汪公。暗中,則不難發現相互比拼的意味。 

  比拼的結果似乎是吉昌屯勝出。以本次活動觀察,現場可謂人山人海,記者的直覺是簡直找不「下腳」的地方。那位曾經擔任村支書長達30多年、現在以當地屯堡文化研究會顧問身份,參與抬汪公事務的這位老者估計,今年現場人數大大超過去年,「去年將近10萬,今天看這架勢,至少比去年多兩、三萬人」。 

  

遊行中的屯堡婦女方隊( 周亞明 攝

  地儺助抬汪公異地炫彩 戶戶焚香敬奉 

  現場且行且演儺面地戲方隊,則給人提供了抬汪公緣何火爆的一種感悟。「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圍戰裙,戴假面具于額前,手執戈矛刀戟之屬,隨口歌唱,應聲而舞」由於它表現的內容是征南而來的屯兵熟悉的軍旅生活,所表現的人物是屯堡村民所喜愛的薛家將、楊家將、岳家將、狄家將、三國英雄、瓦崗好漢、封神將軍等,故而幾百年來在屯堡村寨中傳承至今。且因軍屯所形成的長期與外界的隔離,客觀上讓600多年來的所有習俗不受外界影響。人人可以參與、娛樂自己又娛樂他人,也是對自己辛勤勞作一年的犒賞,因而吸引當地民眾普遍參與。相當程度上,也為汪公崇拜推波助瀾。 

  記者現場看到,汪公巡遊沿線,戶戶均設香案,吃食果品,香蠟紙燭,豐簡隨意,老人示範,孩童傳習,禮迎各自心目中的「汪公菩薩」。既是表達對汪公的尊崇,無疑也是為自己和家人祈福。 

  

戶戶焚香敬奉( 周亞明 攝

  汪華緣何由人而神? 

  「識機慕化」、「功濟六州之民而心識天命所在」,唐太宗李世民在聖旨里表揚汪華的話,既是對汪華作為一個現實中人的肯定性評價,也預言了汪華由人而神的未來趨勢,或提供了汪華由人而神的根本原因。 

  汪華原名汪世華,避唐太宗李世民「世」之名諱,改名汪華。史料載,汪華「幼穎慧」,「蚤(早)孤家貧」,:「九歲為舅牧牛」,少「以勇俠聞」。後來汪華應募平婺源的寇亂,在軍中脫穎而出。並在隋末「王政不綱,豪傑並起,各建號郡邑」之際,逐步據歙、宣、杭、睦、婺、饒六州,帶甲十萬,建號吳王,凡十餘年。李唐勢成,汪華審時度勢,主動率六州歸附,使六州生靈,免於朝代更替可能出現之戰亂之苦。「識機慕化」、「功濟六州之民而心識天命所在」,是汪華的核心價值所在。 

  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吳王」汪華治下,保境安民風,百姓安居樂業,恰與周邊軍閥割據狼煙四起形成鮮明對比;汪華生育九子,后被成為一二三太子,四五六諸侯,七八九公子,亦可從一個側面,證明汪華稱王前後,「吳國」的風平浪靜,所謂「功濟六州之民」,所言不虛。至於「心識天命所在」,則與中華帝國大一統的主流價值觀脗合,故自唐太宗李世民始,唐、宋、元、明各朝,竟有9個皇帝先後15次下詔賜汪華以各種封號,而徽州民間,則把「越國公」奉之為可以給人世間帶來光明和希望的「太陽」,尊之為「太陽菩薩」、「汪公大帝」,在官方和民間共同的努力操作之中,汪華終於由人變成了「神」。 

  著名徽學專家方利山認為,官方的造神活動反映了借汪華的神威穩定安定統治秩序的需要;民間百姓的尊神活動,則其實是反映了百姓期盼社會安寧、民生康樂,國家一統的美好願望,是一種對汪華「始終歸于靖民」的肯定和懷念,是對這位為六州百姓福祉和國家統一事業作出過貢獻的歷史人物的敬仰。 

  吉昌屯的十八會與廟產 

  吉昌屯的抬汪公活動,其實是三天時間。初16日晚,當地德高望重的長者,在預定時間給紫檀坐像沐浴、更衣。所換的全套衣飾,一般由許願或還願者提供;初17日,當地15大姓,每姓提供一頭豬,率全族人依次在廟里汪公坐像前,行祭奠大禮。另有幾戶人家,今年單獨前來祭奠,或者許願、或者還願,總共抬來大肥豬18頭。所有這些,都被活動主辦方「十八會」紅紙書寫,張榜公布。 

  

汪公駐足,體察民疾民瘼( 周亞明 攝

  據了解,十八會成員由各個大姓選出,民主選舉,定期換屆。有事集體議決,且有包括財務公開在內的一整套「會務公開」規矩,主動接受大家監督。值得一提的是,十八會成員不領一分工資,全部無償付出。 

  汪公故里專司紀念活動的機構叫太子會。除了名稱之外,吉昌屯和汪公故里更為本質的不同,也許當屬這裏的汪公廟一直有「廟產」,即土地,憑藉土地收益和善心人士捐贈,給每年的紀念活動提供根本保障。據那位不願具名的老者介紹,早年一直有作為廟產的土地自不待言,既使到了土地承包到戶時,村里也是以村集體的名義,先划出100畝土地給汪公廟,並延續至今。「近幾年徵地拆遷,也還有30多畝」,老者說,「只不過,原來是租給人種庄稼,現在是租給附近的工廠,收益比原來還高」。 

  據方利山研究指出,在汪公故里,村東建有大廟,內有泥塑汪公坐像,不能移動,故稱「坐公」;另有紫檀木雕汪公,形制較小可以移動,故稱「行公」。由專司汪公紀念的機構太子會安排,每月輪流供奉在類似村民小組的東西南北中5「隅」選出的「齋官」、「頭首」家中正堂上,天天祭拜,香火不斷。「齋官」則相當於村民小組長,每「隅」選出一位;「頭首」相當於村民小組副組長,每「隅」兩位。年節時段,則將「行公」從家里請出來,巡遊並接受集體供奉,行禮如儀。 

  無疑,各隅選出的「齋官」、「頭首」,正是太子會的組成人員。但方利山研究中,目前尚未見到更多的太子會運作機制的內容,也未見太子會經費來源的相關研究。 

  也許,探究兩地專司汪華紀念機構和運作機制的區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為何汪公崇拜可以異地開花,並煥發出比老家更為炫目的光彩⁈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