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千年帝都 牡丹花城 > 正文

張海:弄潮墨海 心繫家鄉

時間:2020-06-15 09:55:31來源:洛陽日報

李孝正介紹張海書法

  張海,1941年生,祖籍河南偃師,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曾連任兩屆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鄭州大學書法學院院長。有人說,張海的藝術人生就是洛陽當代書法的發展史。近日,記者來到位於偃師市的張海書法藝術館,從館藏作品、館長講述中,感悟張海的藝術人生。

  書法啟蒙

  從小喜好龍門石窟佛龕中的刻字

  張海書法藝術館坐落在偃師高中新校區內。記者隨館長李孝正參觀了張海書法藝術館,聽他講述了張海的故事。

  張海書法藝術館有9個展廳,主要展示了張海和其他當代書畫名家的藝術作品、部分成績突出的青年書法家作品,還有100余方名硯、60餘幅古代名家字畫及50余方墓誌石刻等。

  在張海書法藝術館書法作品廳,記者看到了張海最新創作的10餘幅書法佳作,「草隸體」「飛白體」「小行草」……充滿「張海元素」的作品齊聚展廳,洋洋灑灑、蔚為壯觀。

  張海的老家在偃師市首陽山鎮香峪村。他從小就喜歡去龍門石窟的佛龕中看那些刻字,神韻各異的橫豎撇捺,不知不覺間成了他在課本上的信手塗鴉。直到正式習字,張海才知道,當年他信手寫下的竟是龍門石窟北魏時期二十方造像題記的精華之作《龍門二十品》。

  完成學業后,張海被推薦到安陽市文化部門工作,從此專攻書法。他以「四體兼擅」為目標,涉獵各種書體,尋找書法創新的突破口。

  書法創新

  「草隸體」「小行草」獨具個性

  張海書法取得成就,緣于天分,更緣於他的勤奮。他注重將不同書風融會貫通,篆書得力於楊沂孫,行書出自「二王」,草書追張旭、懷素神韻,楷書以《張猛龍碑》為宗,隸書早年取自孔廟三碑,之后研究漢代簡書,形成了獨具個性的「草隸體」,為書界所公認。

  如果說「草隸體」是張海在書法創新之路上邁出的標誌性一步,那麼「小行草」則是張海書法藝術登臨的又一個高峰,形成了獨一無二的風格。

  李孝正講了一個故事。1992年,張海已在國內書法界赫赫有名。當時,第五屆全國書展啟動,張海因要出國,沒法擔任評委,便以普通作者身份參展。然而,他出手的是一幅從未在書法界露面的「小行草」。

  「參評作品一律遮擋姓名,你的隸書大家一看便知,『小行草』第一次亮相,萬一大家不認可,落選事小,恐怕會有人說,你原來的作品獲獎是因為你是評委。」身邊的親朋好友一片反對之聲,張海卻很自信。

  後來,工作人員將獲獎作品上擋住作者名字的紙揭去,有人便驚呼:「獲最高票數的竟是張海的字!」張海的「小行草」首次亮相,便令書法界驚艷。

  社會責任

  為洛陽書法事業發展傾盡所能

  在書法創作道路上,張海不斷追求創新,勇攀藝術高峰。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一個跳高運動員,他的紀錄是2.40米,我要破這個紀錄,不是要求我跳4.80米,而是提高一厘米即可。書法同理,只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一點明顯異於前人之處就算成功。因此我這數十年來,潛心于漢碑簡牘之中,只想跳出這一厘米。」

  正是憑着「一厘米」精神,張海的書法藝術不斷精進,在當代書壇自成一家,「四體兼擅」確立了他在書壇的地位,其作品曾赴德國、芬蘭、新加坡、日本、加拿大、法國、韓國等國家,以及香港、台灣等地展出,並多次參加國內國際書法展。

  「為推動家鄉書法事業發展,張海先生更是傾盡所能,在財力、物力上給予最大支持。」李孝正說,洛陽是魏碑的故鄉,為弘揚魏碑書法、激活洛陽書法資源、獎勵成就突出的書法作者,張海從2015年開始,出資在洛陽舉辦「魏碑聖地·全國魏碑書法大賽」,至今已舉辦5屆。大賽最大的亮點是,除了對所有獲獎者、入選者頒發證書和獎金,還給予大中學生獲獎者后續獎勵,即獲獎者若報考全國高校書法類博士、碩士、本科,被錄取后,將給予該生一次性助學金2萬元。

  截至目前,「魏碑聖地·全國魏碑書法大賽」已培養1000餘名書法新人,對推動書法事業健康發展、宣傳家鄉洛陽起到了積極作用。

  2013年,張海受邀為《洛陽晚報》題寫報頭,他不計報酬欣然提筆。經過構思、試寫后,張海在「草隸體」「小行草」之間反覆斟酌,考慮到「草隸體」的影響力和風格與《洛陽晚報》更加匹配,所以選擇了「草隸體」。

  張海在接受洛陽日報採訪時說過:「藝術家除了要有藝術責任,還要有社會責任,要利用一技之長回報社會和人民。我希望書法藝術薪火相傳。」

  洛陽日報記者 劉嘉儀 文/圖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