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的「國家糧倉」找到了!18日,記者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隊(偃師商城考古隊)獲悉,作為洛陽五大都城遺址之一的偃師商城遺址又有考古新發現,在該遺址小城的西北部,考古人員確認了8列23座排列有序的圓形建築基址,初步推斷是囷(qūn)倉遺址。
數量多規模巨大 20余座糧倉有規律分布
18日一大早,記者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偃師商城考古隊隊員的帶領下,驅車來到偃師市城區310國道南側的偃師商城遺址。勘探、刮土、畫線、繪圖……雖已進入寒冬,但該遺址的考古工作沒有停歇,考古隊隊員和技師們仍在忙碌。
在偃師商城小城西北部緊貼着夯土城牆的區域內,考古工作人員用白色石膏畫出了一個個大大的「圓」,「圓」的直徑近10米,深0.3米至0.5米。個別基址的「圓心」有一個粗大的中心柱,直徑約30厘米,深約25厘米,周邊有不甚規律的小柱洞,分布較密,直徑約10厘米。基址面有「十」字形或略呈「十」字形的柱溝(或隔牆)。
經過勘探,這樣的圓形建築基址在小城西北部從西向東共分布有8列,每列5座到1座不等,排列整齊有序,已經探明的共有23座。為揭開這些基址的秘密,考古隊對東北角和西北角的2座進行了發掘。
偃師商城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曹慧奇介紹,這些「大圓」就是偃師商城的糧倉——囷倉遺址,整個基址大體為圓形,與隋唐洛陽城窖穴式的含嘉倉、回洛倉不同,囷倉位於地面以上,部分糧倉以中心柱為「圓心」,已經發掘的2座糧倉被「十」字形柱溝(或隔牆)隔成面積差不多的四部分,而小柱洞可能是支撐糧倉的柱礎,下面架空,這樣就可以起到防潮的作用。
全部裝滿糧食,夠7萬人吃一年
研究者認為,商湯滅夏后,按規劃設計修建了一座平面大體呈長方形的城址,即偃師商城的小城。研究表明,小城四面城牆的中間,可能各有一座城門。之前的考古發掘工作發現了位於小城西南部的府庫、位於大城東北隅的鑄銅作坊和位於城南居中的大型建築基址群——宮城及周圍其他建築基址。後來,商代的統治者又在小城的基礎上修建了大城。
作為一座規模宏大的商代城址,「國家糧倉」必不可少。偃師商城的統治者是如何儲存糧食,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考古工作者一直在苦苦尋求這個問題的答案。
從今年2月開始,偃師商城考古隊對小城西北部進行了新一輪的勘探,發現了多座圓形建築基址。從10月開始,考古工作者對小城西北部建築基址區的東北角和西北角的2座圓形建築基址進行考古發掘,初步揭開了商代「國家糧倉」的秘密。
《說文解字》曰:「囷,廩之圓者。」《禮記·月令》也記載:「(孟秋之月)築城郭,建都邑,穿竇窖,修囷倉。」相關文獻記載表明,囷倉就是修建在地面上的圓形糧倉。
「從目前發掘的情況看,該處圓形建築基址群應該就是商代的倉儲區。」曹慧奇說。
其實,這種圓形的囷倉,在同時期的山西省夏縣東下馮遺址也勘探和發掘過40座至50座。這些囷倉平面形狀都是圓形,直徑8.5米到9.5米,比偃師商城遺址的規模稍小,但基本形制和偃師商城遺址的很相似,這為偃師商城遺址糧倉性質的判定提供了旁證。
這些糧倉能存放多少糧食?偃師商城考古隊隊員陳國梁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每座囷倉按3米高算的話,能盛放將近185噸粟(小米),那麼8列23座囷倉可以存儲約4255噸粟。考慮到該區域的面積將近4萬平方米,可以規劃建造將近100座囷倉,如果所有囷倉存滿糧食,那麼夠7萬人吃一年。
說到這兒,您可能有疑問:偃師商城遺址的囷倉內為何沒有發現糧食?
陳國梁解釋,古代儲糧之所,有倉、廩、囷、京、窖、竇等,雖然名稱不一樣,但用途一樣,都是用來存放糧食的。其中,廩、囷、京為地上建築,窖、竇位於地下。因為囷倉位於地面之上,地上的建築不易保存,沒發現糧食也在情理之中。
為深入認識偃師商城性質與功能提供證據
偃師商城遺址是夏商周斷代工程中重要的研究對象,也是夏商時期布局最清楚的都邑級別遺址,它的發現為夏、商分界的探討提供了重要的資料。遺址內有大型宮殿建築群和軍事防禦色彩較為明顯的一系列設施。城內的排水設施完備,護城壕、排水溝、大型水渠一應俱全,街道縱橫,宮城、府庫、城門等的分布井然有序。
偃師商城考古隊隊員介紹,有如此多規模大的囷倉存在,說明當時整個洛陽盆地內及周邊區域的農業生產較為發達,人口相對密集,可能存在着一套較為完整和嚴格的糧食收儲制度。糧倉的發現,進一步完善了考古人員對偃師商城都邑功能布局的認識。
糧倉的糧食是怎麼收集來的?當時偃師商城住的是二里頭移民還是商城的軍隊?商城周邊聚落情況如何支撐中心城址的存在?這些都是待解之謎。偃師商城考古隊相關負責人介紹,希望隨着該遺址聚落考古和社會考古的進一步展開,答案最終會被找到。
五大都城遺址已有三處發現糧倉遺址
「民以食為天」,糧食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從古至今都是國之大事,糧倉多反映了當時社會安定、國泰民安。糧食對于一個國家或者政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手里有糧,心中不慌。從國家安全戰略考慮,糧倉也是都城建設的標配。明太祖朱元璋就曾靠「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個字,最終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建立明朝。
洛陽市文物局局長余傑介紹,洛陽在夏、商、周、漢魏、隋唐時期始終是中國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城市之一,特別是自漢魏以來,長安、洛陽之需多靠東南之粟,每年有數百萬石糧食被源源不斷地運往關中。在洛陽五大都城遺址中,目前已經發現糧倉遺址的有東周王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和偃師商城遺址。其中,東周王城遺址的東周、戰國時期的糧倉遺址位於西工區九都路原740單晶硅廠的位置,1970年年底被發現,1971年春秋兩季先後試掘了2座糧窖,1976年為配合基礎建設,又發掘了一處大型圓形糧窖遺址,探出糧窖74座。
隋唐時期,漕運是當時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隋煬帝以洛陽為中心開鑿大運河。在運河運轉體系中,倉窖起着重要的節點作用,可作為漕運的目的地和中轉站。隋唐時期的洛陽倉窖,位於城外的有河陽倉、興洛倉、回洛倉、含嘉倉和常平倉等。其中,回洛倉和含嘉倉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和偃師商城遺址此次發現的囷倉不同,隋唐洛陽城遺址的糧倉多彩用窖藏形式。(洛陽晚報記者 常書香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