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千年石窟遇上數字技術,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在虛擬世界看盧舍那大佛,會有怎樣的新體驗?12日,「數字龍門」項目策划徵求意見座談會在龍門石窟研究院舉辦,全國各地石窟界和三維數字領域知名專家齊聚龍門,為「數字龍門」貢獻智慧。
三維掃描,建立基礎數據庫
10月31日至11月2日,第三屆國際建築遺產保護與修復博覽會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在石窟專區,龍門石窟萬佛洞觀音像栩栩如生,原本面部殘損的佛像通過虛擬技術修復后,得以精彩呈現。觀眾戴上VR眼鏡,仿佛回到公元681年洞窟建造初期的情景。
這僅是龍門石窟數字化成果的一個縮影。
龍門石窟自開鑿以來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現存有2300多個窟龕,10萬餘尊造像,2800多塊碑刻題記。由於人為和自然原因,破損十分嚴重,可以說「十窟九殘」,不少雕刻造像殘缺流失。如何保護、利用和活化這一文化遺產,講好數字龍門故事,成為龍門石窟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
隨着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技術手段正逐漸在文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跨界融合」「科技引領」「沉浸體驗」等已成為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形式,這為龍門石窟的文物保護和利用提供了契機。
龍門石窟研究院信息資料中心副主任高俊蘋介紹,從2005年起,龍門石窟研究院對三維數字化技術在石窟的保護、研究及展示進行了一些探索,完成了85%的石窟本體三維掃描,採集了大量基礎數據,但數字化成果還較為薄弱。
「經過多年的數字化工作,已有部分三維數據應用在文物保護和研究、數據的查詢、數字化展示和相關產品的研發上。」高俊蘋說,利用這些三維數據進行建模,還可以方便快捷地在模型上標示地質病害,了解各洞窟主要病害類型和病害發育程度,為進一步保護提供更為簡便的應對措施。
石窟內殘缺不全的佛像給遊客帶來很多參觀遺憾。通過三維數字化虛擬復原,能讓龍門石窟流散的文物都找到相應的位置。
此外,通過數字技術,遊客還可以和文物輕鬆互動。通過對龍門二十品文字、圖片和拓片進行互動展示和創意遊戲開發,讓觀眾觸摸屏幕,就可更加真切地感知石窟文化。
專家獻策「數字龍門」
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如何將石窟藝術變得更加生動、鮮活,可聽、可說、可觸摸?與會專家紛紛建言獻策。
雲岡石窟研究院數字中心主任寧波介紹,近年,雲岡石窟的數字化發展迅速,通過與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長期研究與探索,已分別在國內三地3D打印復制了第3窟、第12窟、第18窟,在數字化應用方面已躋身于全國文物系統第一方陣。
寧波建議,龍門石窟可以和雲岡石窟緊密合作,互通有無,取長補短,通過高科技手段復制洞窟,進行巡展,然後加上有特色的文創產品,加深觀眾印象,形成一種「旋風式」效應,把不可移動的石窟變成可移動的展覽。
北京天遠三維科技有限公司設計總監王正同介紹了近年對龍門石窟的三維掃描等工作。他建議,下一步,龍門石窟可建設數字展示館,深入開發龍門特色文創產品、遊戲和影視作品,通過海內外巡展的方式把不可移動的龍門石窟帶到世界各地。
西安交通大學造型藝術三維現代技術應用研究中心教授賈濯非則建議,有了現代科技的支撐,原來不可能的事情都變得可能了。比如,原來對石窟的研究停留在古籍、石刻、拓片上,現在有了高科技,展示手段更加多元化,給石窟的活化利用帶來很大機遇。龍門石窟比較特殊,其不少文物流失海外,可以搜集資料,然後用高科技手段進行復原展示,讓大家看到一個完整的龍門石窟。
講好龍門故事,推動文化興盛
日前召開的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強調,要轉變觀念、創新方法,推動文旅與科技、生態、體育、休閑、研學等深度融合。「數字龍門」建設對我市推動文化繁榮興盛意義深遠。
龍門石窟研究院副院長周立介紹,下一步,龍門石窟研究院將加強與其他石窟文物單位和各大院校之間的溝通交流,搭建數字龍門綜合平台,包括龍門石窟三維數據庫、文物信息綜合管理系統、考古發掘輔助系統、文物虛擬修復系統、文物保護數據管理系統和數字化展示平台等,與國內相關石窟研究科技團隊合作,講好「龍門故事」,讓更多的人感受「數字龍門」的魅力。(洛陽日報記者 常書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