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震撼!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核心,二里頭遺址形成的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主源頭、主根。」初冬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遊人如織,一位73歲的老人參觀結束後,發出由衷的讚嘆。
這位老人就是著名傳記文學作家、《許世友傳奇》《宋氏三姐妹》等108部書的作者陳廷一。
二里頭開館,夏王朝發聲。開館一月有余,國內外遊客匆匆趕往這裏——一個名叫「二里頭」的地方。
從多元到一體的「核心與引領者」
狗尾草、紫蘇、側柏、油松、葡萄、菱角、酸棗……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第三、第四展廳內,各種植物種子的炭化標本讓人驚喜不已,3800年前二里頭人的生活圖景在腦海中被不斷編排。
地處河洛文化核心區洛陽盆地,背依邙山,南望嵩岳,前臨伊洛,后據黃河,地勢平坦,老虎、野豬、狍子在林中穿梭,滔滔古洛水從高高的台地南側流過。二里頭先民選擇了臨水而居的生活,在這片熱土繁衍生息,從洪荒邁向文明。
2018年5月28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充分肯定了二里頭遺址的歷史地位。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介紹,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游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距今5300年以來,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宏說,良渚、陶寺、石峁等政治實體是那個「滿天星斗」時代最亮的幾顆星,它們都是中華文明這棵大樹的分支或大河的支流。那麼,從分支到主干,從支流到干流,就是二里頭了,自此「月明星稀」,進入廣域王權國家階段,以中原為中心的黃河文化才開始成為古代中國文明的主流。
「如果把我們的文明歷程比作一個生命體的話,二里頭就是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在他誕生之前有一個悠長的孕育過程。」許宏說。
打開中華文明起源的「鑰匙」
作為中國早期都邑,二里頭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早的,為什么重要?二里頭文化核心與引領者地位的確立,主要體現在它自身的「王朝氣象」上。
自1959年著名史學家徐旭生尋找「夏墟」至今,二里頭遺址考古時光已走過60年。幾代考古人「手鏟釋天書」,發現了中國最早的「紫禁城」、中國最早的中軸線建築、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中國最早的鑄銅作坊、龍圖騰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趙海濤介紹,二里頭的「王朝氣象」,最突出的表現是在二里頭都邑的一系列重要發現。二里頭是當時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大的都邑,遺址現存面積300萬平方米。在這裏發現了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群、承上啟下的玉禮器群,以及綠松石龍形器等特殊「重器」,表明獨具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特質的王朝禮制已經形成。
一個個「中國之最」,前無古人,開了諸多制度的先河,具有划時代意義,續寫着二里頭的「王朝敘事」,成為打開中華文明起源的「鑰匙」。
保護傳承,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強調,要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為保護傳承二里頭文化,2016年3月,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建設工作列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重大文化建設項目」;
2017年6月,博物館奠基,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此專門作出重要批示,對建設工作提出明確要求;
2017年12月,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被列入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立項名單,和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同步建設、同步開放;
2019年10月19日,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和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的建成開放,為河南文化高地建設、洛陽文化傳承創新體系構建夯實「土層」「立柱架梁」,讓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扎牢根基。
洛陽市文物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建設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的鼎力支持,將高質量做好博物館運營和管理工作,使其成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標誌性、示範性項目,着力在傳承中華文脈、推動文化繁榮興盛中發揮重要作用。
該負責人透露,下一步,我市將積極配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開展二里頭遺址考古發掘和科學研究,深入挖掘遺址價值和科學內涵;依託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及二里頭遺址發掘研究,舉辦夏文化研究主題學術論壇,加強二里頭夏文化研究;加大二里頭遺址保護力度,啟動二里頭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不斷完善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景觀綠化及公共配套服務設施,進一步滿足日常開放與接待要求。
洛陽「新三篇」,篇篇都精彩,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以其獨特魅力,把我們的文化自信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洛陽日報記者 常書香 通訊員 王勤)